|
|
|
|
2016-05-16 第B01版:玉林文化地图特刊(博白篇)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记住客家的乡愁 |
|
|
|
|
|
|
客家人是迁徙族群,对于乡愁的敏感超越了汉民族的其他民系。这份乡愁历史悠久,它酝酿在从中原南迁的迢迢路上,寄托在自秦汉以降的不曾忘却的客家古语里。直至客家的先民来到南流江畔,将这份浓郁得无法化开的乡愁落地生根。 这便是博白在文化意义上的起源,较之博白县的行政建置还要久远。换言之,是先有了客家的魂,才凝聚了博白的根。因此,文化对于博白的意义非同一般,如果不是强而有力的文化纽带,又怎能让不停迁徙的客家儿女心系这方水土? 在博白,特别报道组耳边听到的都是行路的故事:马援的南征、绿珠的北上、刘永福去抗法、朱锡昂去广州、王力出洋求学……客家人出门讨生活、讨尊严、讨个亮堂堂的明天,这或许就是蕴藏在血脉里的行者传承。 当我们将所有获得的资料再细细梳理,却会发现,客家儿女的每一次迈步前行,都伴着一次匆匆回望。 1700年前,金谷园里,石崇筑起百丈高的崇绮楼,是因为绿珠怀着“极目南天”的望乡之梦。 朱锡昂远赴日本、南洋,揣着革命的火种如普罗米修斯般忐忑而欣喜,却将最后的血留给生养他的土地。 王力研究语法、音韵、词汇、诗律、方言等,为中国现代汉语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这条道路的起点就设在他留学法国的毕业论文《博白方音实验录》。 此外,还有千千万万的客家儿女,漂泊、闯荡、远离故土却又被看不见的线萦绕着。 河洛郎,河洛郎,难忘是故乡。 直至理解了这份情感,我们才算真正明白博白文化的价值,也才真正意识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去牢牢攥住文化的根系,用力记住客家的乡愁,有着怎样无可替代的意义。 我们的足迹 ●博白县中学(探访广西唯一一座字祖庙)●顿谷镇金圭塘王氏宗祠(采访令人惊叹的“名人现象”)●松旺镇松茂村(挖掘广西历史文化名村的文化底蕴)●朱为鉁故居、朱光故居、王力故居(追寻博白一代先贤们的痕迹)●博白县博物馆、文化馆(了解博白县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情况)●宴石山(探访唐代摩崖造像、宴石寺等文明印记)●伏波祠(行船中感受马援当年的意气风发)●沙河镇礼安村(触摸沉淀着客家人智慧的围屋)●沙河镇政府(采访南流江畔贸易重镇的曾经与未来)●博白县宝玉石主题展览馆(了解南流江的无私馈赠)●白州古韵艺术团(探访民间文艺繁荣现象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县杂技团(采访客家儿女漂洋过海闯世界的那些岁月)●县采茶剧团(对话桂南采茶戏第二代传承人余晓东)●县文化馆(拜访喃嘟管传承人王保威)●民族编织工艺厂(记录博白小芒编做成大产业的历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