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5-16 第A02版:玉林新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8位院士莅临玉林 |
参加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 |
|
|
|
|
|
本报讯(记者禤繁)被誉为世界传统药物学界“奥林匹克”盛会的第十六届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今天在玉林市隆重召开!记者昨日从玉林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了解到,8位院士莅临玉林市参与盛会。一时间,玉林星光璀璨! 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于1990年由44个国家的传统药物学家发起成立,是传统药物界最权威的学术团体,并于当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成功召开了第一届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此后,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每两年通过理事会投票选举方式选定举办城市。大会参加者甚众、影响力大,极大促进了主办国传统药物学的发展。目前,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已成功举办了15届,每届都有众多国家代表积极参与申办。为了提高“中国南方药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广西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将中国传统药物学科研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玉林市于2014年9月23日向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执委会提交了申办第十六届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请求,随后获得通过。 据了解,莅临玉林市参加本届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的院士,有樊代明、张伯礼、陈香美、刘昌孝、丁健、唐希灿、黄璐琦7位工程院院士和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届时,张伯礼、陈凯先、陈香美院士分别做题为《中医药发展的机遇与任务》、《屠呦呦教授荣获诺贝尔奖的启示和中药的创新发展》及《中西医结合发展与挑战》的大会报告;樊代明院士将开展《医学与科学》专场报告会;唐希灿、丁健、黄璐琦院士则分别主持《草药的新药研发》、《传统医药的临床疗效、药理活性与安全性的论证》、《草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分论坛的活动。 附:莅玉参会院士简介 ●樊代明消化病学专家。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中华消化学会原主任委员,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国家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3年世界消化病大会主席。目前担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亚太胃肠病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世界胃肠病学会常务理事兼科学计划委员会主席等学术职务。 长期从事消化系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特别是在胃癌的研究中作出突出成绩,先后承担国家863、973、国家攻关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法国医学科学院塞维雅奖等。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中医内科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致力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药现代化研究。连续承担三项“973”计划项目,开创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新途径;完成了首个中药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建立了中医药循证评价系列方法和关键技术;开拓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领域,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升级。获国家科技奖励7项,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余项。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凯先药物化学家,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82年和1985年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任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创新药物研究,是我国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曾获法国尼纳舒可伦奖等奖励。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香美内科肾脏病学专家。1977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1986年在日本北里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解放军总医院肾内科主任、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暨重点实验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第七届中华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第五届《中华肾脏病杂志》总编辑。两次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的延续资助。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解放军四总部“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等。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昌孝药代动力学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药物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院长、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国际药物代谢学会(ISSX)中国办事处主任,并担任中国药学会和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天津药学会和天津药理学会理事长、曾任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及国家GLP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是我国该交叉学科的带头人和开拓者之一,于1968年建立第一个药代实验室,1980年出版了第一本药代动力学专著。致力新药研究,承担近40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百多个创新药物的药代研究。获得国家部省成果奖34项次,另获国际奖5项。2012年获得国际药代学会(ISSX)特别贡献奖。2003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丁健肿瘤药理学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院长,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抗癌协会、中国药学会和中国药理学会的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担任Acta Pharmacol Sin主编和J BiolChem、Eur J Pharmacol、Cancer Biol Ther、J Ethnopharmacol和Molecular Pharmacology等SCI学术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1)抗肿瘤新药的筛选和研究开发(2)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等。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希灿神经药理学家。195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研究员、博导,原所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主编。曾任首届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津贴。主要研究领域是开发研究中草药内的活性成分。研究工作分别获何梁何利科技奖,中国药学发展特别贡献奖及国际科技奖各1项等。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璐琦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中药)合作中心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生药学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8项和部局级课题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第一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中医研究院二等奖1项等。在1995年,首先提出“分子生药学”这一新学科的设想,并编著了专著《分子生药学》。目前此书已成为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等学校的研究生教材。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