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4-27
2016-04-27 第B04版:文化视野 【字体】大 |默认 |

绿吊屯的春天

71年前的春天,在博白县东平镇塘龙村的绿吊屯,发生了一场自卫战争。如今,深深浅浅的弹孔依然清晰如初。村民千方百计保留着这些有弹孔的房屋,守着这一段历史,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天。

作者: 钟坚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1888
绿吊屯至今仍在的枪孔。
仅容一汽车进出的崎岖山道是绿吊屯与外界的唯一通道。
    白云深处有人家
    2016年3月初,我跟随《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拍摄组走进了位于博白县东平镇塘龙村的绿吊屯。春天的绿吊屯,蓝天白云,青山环抱,绿水长绕,山上松树密布,翠竹婆娑。房屋依山而建,在高大浓密的龙眼树林中若隐若现。村落宁静一片,偶尔有小鸟从这片树林飞过另一片树林,间或传来一两声狗叫。恰好容得一辆小汽车通过的崎岖山道是绿吊屯与外界的唯一通道,令人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我们的到来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老人孩子纷纷从屋里走出来,在山上劳作的中年人也下来探个究竟,很快,我们的身边就围拢老老少少20多个村民。
    71年前的春天,抗日自卫军血洒绿吊屯
    在这个犹如世外桃源的小山村里,71年前的春天却历经了一场风雨弹林血的洗礼。
    抗日战争时期,抗战的烽火燃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1945年春天的玉林大地上爆发了震撼广西的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是中共广西省工委和玉林地方党组织领导人民奋起抗日、保卫家乡的一次壮举。绿吊屯事件就是这次武装起义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之一。1945年3月21日晚,博白民主抗日自卫军(简称民抗军)政委熊景昇和第一中队长刘德鸿率领部队70多人驻在博白东平乡绿吊屯。东平乡警探知后连夜向驻东平的博白县国民党民团自卫队报告。24日深夜,博白县民团150多人乘夜将绿吊屯重重包围。25日清晨,敌人用强大火力扫射民抗军,双方展开激战。民抗军突围不成,退回屋内,坚守阵地。当日下午,博白县民团自卫队司令率数百名队员增援。民抗军弹尽枪破,疲惫不堪,前来增援的民抗军又未赶到。下午3时,绿吊屯陷落,民抗军除少数突围外,10余人阵亡,熊景昇、刘德鸿等46人被俘,其中1人跑脱,1少年被赦免,其余44人于当天下午被国民党自卫队押至东平圩担水岭集体枪杀。自此,这段红色的历史成为绿吊屯的传奇故事,这个悲壮的革命故事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当年民抗军突围的那几间泥坯房至今仍保存良好,岁月风雨的侵蚀使房屋日渐沧桑,但屋面前墙壁和门框上,一个个深深浅浅的弹孔依然清晰如昨。全村人都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房屋,但是屋主的后代坚持保留着房屋的原貌,直到去年屋后墙倒了,不得不用火砖维护加固改建房屋。但是,他们仍然千方百计保留着屋前墙,保护好这个革命历史的印迹,用来对子孙后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我久久地凝视着这堵历经弹火轰击仍屹立近一个世纪的墙,战争年代它是铁、是钢,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平年代它成为革命精神永存人间的一个历史标志。
    乡愁与梦想在春天里放飞
    绿吊屯的全部村民均为林姓,绿吊屯事件发生时,屯里仅几户人家,发展到今天已有近20户人家。问起村民先辈是从什么时候到绿吊屯扎根落户的,屯里90多岁的老人也只是摇头摆手回答说不清楚,只记得爷辈讲故事中提到小时候已生活在这个小山沟里。这里由于人口稀少,水田不多,交通不便,而且远离东平镇,经济落后,所以曾经有人劝他们搬到镇上去住,可是村民都说祖辈住在这里,他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习惯了清静的生活,不想搬到热闹的地方去住。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个年轻人特别显眼,我走过去和他聊了起来。小林告诉我,村里的孩子们都是每天翻过几座山头到几公里外的东平镇去读书。初中毕业后的年轻人大概有三四十人,绝大部分都到广东打工去了。本地的女孩知道绿吊屯偏僻贫穷,都不愿意嫁到屯里来。村里的年轻人都是在打工时认识心仪的女孩,然后结婚生子。问及年轻人有过搬出山外去住的想法吗,小林动了动嘴唇,欲言又止,沉默了一会儿后说,到经济发达的广东打工后,谁都会生出强烈的愿望要到城里或者镇上安家。但是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干苦力工收入不高,在外面重新建立一个家不是轻松的事。而且,父母不愿意离开绿吊屯,作为家里的男丁是不可能丢下老人不管,否则就是在刨自己的根了。小林这次回来过年,是打算找收入高一点、能学到一门手艺的工种,现在正在等待对方的消息,所以还没有出发。想着很快就要离开家远走高飞,一走就是一年半载甚至几年不回来,小林觉得心里堵得慌。这,就是浓浓的乡愁吧。小林羞涩地告诉我说,新年的愿望,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结识一个好女孩结婚生子。此刻,工作人员操控的微型无人机渐飞渐高渐远开始拍摄工作,小林咧嘴开心地笑了。是的,他的梦想一如无人机,越过山越过水奋力要奔向远方,而那无尽的乡愁,则紧紧地遥控着他,让他不得不回归这个生他养他的小山村。
    拍摄工作结束,我们的汽车驶入了离开绿吊屯的山路,转了一个大弯,我回过头,绿吊屯已被隐没在绿色的海洋中,恢复了它原来的宁静。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玉林新闻网
 
玉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