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4-24 第A01版:要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社会力量参与成就“玉林模式” |
——玉林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系列报道之六 |
作者:
记者 邹江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1452 |
|
|
|
 |
由葵阳镇新荣村女企业家庞声球等捐资建成的"上泉村文化娱乐中心"成为当地群众的文化乐园。
(本报记者蒋寿荣通讯员杨彩莲摄) |
|
|
|
|
农历“三月三”,玉州区玉城街道州珮社区锣鼓喧天,彩龙飞舞,一年一度的州珮“三月三民俗文化节”激情开幕!这个延续了数百年的民间文化节庆规模越办越大,今年参与人数创造历年之最,内容越办越新。 民间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得益于近年玉林市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实践。玉林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服务普惠于民,催生了“新苗蓬勃生长,老树屡开新花”群众文化新格局。最近《玉林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研究与实践》课题通过了文化部评审验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玉林模式”、“玉林经验”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组建社会力量参与的“发动机系统” 翻开《玉林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研究与实践》课题报告,厚厚的300多页纸,呈现出玉林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脉络和现状。“群众自办文化活动繁荣丰富、社团平台积极活跃、社会企业参与文化热情高涨。”这是课题组专家对玉林群众文化发展的总体印象。 正如课题报告所写:“玉林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实践的典型样本,承担着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任”。玉林市近年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投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但不可否认,玉林仍然与众多西部地区城市一样,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文化事业经费支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巨大,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动力源。 动车跑得快,是因为与传统列车相比,其动力源分散在每节车厢上的发动机,而不是集中在机车上。玉林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近年发展迅速,正是得益于整合了社会力量的“发动机系统”。市委、市政府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培育挖掘民间力量,鼓励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促成“万马奔腾、万众参与”的喜人局面。 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期间,位于玉林市花卉市场的“玉林铁力木博物馆”每天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60岁的馆长李美光当起了义务讲解员。这是一家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全国唯一以铁力木家具收藏为主体的私人博物馆,陈列有明清铁力木家具精品1000多件,2015年被列为广西“百家博物馆”建设项目。 一位游客在留言簿上留言:馆长的文化情怀让我感动!作为一位民间收藏家,李美光让人最为感怀的是他的奉献精神:博物馆位于寸土寸金的市场边,他却建成没有分文回报的博物馆;这里陈列的家具价值数千万元,他却从不作商业考虑,而是要留给玉林市民作为永久性的文化遗产;博物馆免费开放,一年中仅在春节闭馆两天。 玉林铁力木博物馆仅仅是玉林民间资本投资的“文化园群”中的一员。三环集团、南方食品集团等非公企业分别投资数千万元建设了北流市陶瓷文化馆、南方黑芝麻博物馆;北流市新圩镇梧村的黄恒荣老人与儿女筹资400多万元建成颖川山庄文化园;兴业县葵阳镇新荣村上泉自然村女企业家庞声球陆续捐款160多万元,支持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还参与村级文体活动的策划组织。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在政府引导下,玉林市广大群众捐资投劳投身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中,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695个、剧场(舞台)800多个、基层文化休闲广场2350个,其中群众捐资2亿多元。 玉林的民间资本还广泛参与各类文化事业。玉林市宝炬电线连续6年赞助“三月三”山歌会,广西大业建设集团设立了“大业杯·大善文学奖”,投资60多万元举办了“铜石岭杯”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下转A3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