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4-07 第B04版:文化视野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兴业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
让公共文化阳光洒满乡村 |
|
作者:
本报记者陈博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1223 |
|
|
|
|
|
|
近年来,兴业县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坚持“建管用”并重,先后投入资金1亿多元,实施镇村文化阵地规范化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乡村群众。 高标准:推进镇村文化阵地规范化建设 来到葵阳镇龙口村,新落成的村公共服务中心跃入眼帘,让人精神一振。那建筑面积540多平方米、高三层的办公大楼,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气派实用;与之配套建设的文艺舞台、灯光球场、老人娱乐中心等,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村委会主任吴耀萍说,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投入近100万元,主要都是村里的经商老板、经济能人捐献的,村民们也踊跃投工投劳,为村里的公共事业“出一份力”。 兴业县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筹措资金,高标准推进镇村文化阵地建设。山心镇鸣水村除自筹资金外,还有50户农户无偿捐土地10亩作为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用地。 目前,该县13个镇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均达到350㎡以上,设置书刊阅览室、培训室、电子阅览室、办公室、排练室、书画室、棋牌室、非遗室、青少年活动中心“八室一中心一讲堂”,并实行免费开放。同时,按有一栋综合文化楼、一个文艺舞台、一个篮球场,一支文艺队、一支篮球队、一个宣传栏、一套规章制度“七个一”标准,建设完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为农民群众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 创特色: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带 “今年春节期间最忙了,从正月初二到十五,几乎晚晚有演出。”山心镇石柜村醒华文艺队队长杨振添说,那些天他们20多名“草根”演员,一到傍晚就背着刀枪剑戟、扛着大锣大鼓,开着一辆坐人的面包车、一辆驮道具的后驱动,奔走周边村庄,忙得不亦乐乎。醒华文艺队是一个专门演出鹩剧的农民文艺队,表演的传统剧目有《穆桂英大破天门阵》《薛丁山救主》《双喜临门》等,备受农民朋友喜爱,成为兴业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带建设的一大亮点。 兴业县加大资金投入,致力打造以城区文化单位为主、镇村示范点为辅的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带,初步形成石大公路沿线“城区一葵阳镇一城隍镇”、324国道沿线“城区一山心镇一蒲塘镇”两大示范带。城隍镇综合文化站投资96万元建成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的综合楼,免费对外开放,还举办各种文艺培训班,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山心镇综合文化站自编自导自演群众喜闻乐见、贴近民生实际的文艺节目,还引导鼓励各村组建文艺演出队伍,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在示范带沿线镇村示范点的辐射作用下,全县文化建设热潮高涨,形成各镇、村、屯相互“比、学、赶”的良好氛围,各草根文体团队跨村、跨乡、跨县文体交流成为常态,营造了崇尚文化的良好社会,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下了坚实基础。兴业县农民文艺队表演精彩的现代舞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