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4-07 第B01版:民生服务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在博白县东南部边远山区那卜镇,有一个90多户约600人的村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走出了30多位厨师,他们分别在全国各地的大城市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施展厨艺谋生—— |
山旮旯有个“厨师村” |
|
作者:
本报记者詹丽萍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1275 |
|
|
|
|
|
|
“黄石安在印度尼西亚,黄东龙在菲律宾,黄紫峰在北京,黄金北在哈尔滨,黄火在西安,黄金富在新疆,黄流贵在武汉,黄金发在海南,黄金胜在南宁……还有的在广州、上海、沈阳、南京等等,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我们村厨师的身影,他们既能做点心,又能做各种菜品。我们村至今有30多位厨师,要是全部回到村里来的话,一起动手可以做300~500桌酒席的菜……”近日,记者到博白县那卜镇名六行政村陈冲村采访,问到村里有哪些新鲜事时,汇集谈天的众乡亲七嘴八舌细数起村里在外打工当厨师的名字来。 传帮带 山旮旯走出“大厨”来 记者了解到,陈冲村是一个地处粤桂(广东廉江长山镇与广西博白那卜镇)交界的边远山区村庄,村里至今有30多位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的中青年,经过在广州烹饪学校和到大酒店打工练就的高超厨艺,如今凭着手艺纷纷到全国各地大城市和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大酒店做厨师打工谋生,成为远近闻名的“厨师村”。 说起陈冲村的青年人学厨艺还有故事呢。20世纪80年代中期,村里一位叫黄德贵的年轻人首先到广州学厨艺,然后带动村里一大批人跟着学。其实,当时要到广州学厨艺,还真不容易。因为当年广州的大厨师招收学徒私下要求是有广东户口的人才可以。而陈冲村与广东廉江长山镇的成龙村就在同一座山的两边,村民交往很密切,关系不错。于是,陈冲村的小伙子们就通过亲戚的关系,得以到广州学习厨艺。广州厨师的工资本来就高,当厨师也是一份高收入的职业,陈冲村的青年人虚心求教,一边学习一边打工,传帮带,于是,村里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纷纷加入学厨艺的队伍中,队伍越来越壮大。村民们颇为自豪地说,他们陈冲村里的厨师,个个都很能干,既能做点心,也能做菜品,比方说,一只鸡,一条鱼,他们就能做出几十种菜品的花样。他们出外当厨师,最多的一个月能挣3万多元人民币,最少的也有几千元人民币。 乡村发展 用好厨师“财富” 如今已经50多岁的黄德贵是陈冲村当年最早到广州学厨艺的,他说,粤菜作为中国菜四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风味而享有盛誉。粤菜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健康标准的体现,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村里的年轻人到广州学厨艺,不仅是在学一门谋生的手段,而且也是在传承和发扬光大中华美食的传统文化。 已经70多岁的黄章富老人告诉记者,村里当年出去当厨师的因为年纪大了,慢慢都回到村里来,现在在外面闯荡当厨师的,都是20岁到40多岁的中青年,他们如今学到的厨艺也是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的要求。陈冲村里的生态环境很美,村民们天天看电视,都知道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知道要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生态产业。陈冲村的生态资源好,还有那么多见过世面的大厨师,也算是一笔财富,希望村里也能发展乡村旅游,这样,村里这一批大厨师的手艺也能派上用场,以原生态的食材和时尚的烹饪方法,根据食客的需要烹制出美味佳肴,让游客到陈冲村品尝后会因为美食的味道而流连忘返。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