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1-20 第B03版:文化视野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难得一见的古代官员出行官衔牌 |
|
|
|
|
|
|
萝村里的“翰林院侍读”牌 北流市民乐镇的萝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如今村里还保存着完好的清代时期的古建筑,那些青砖灰瓦与雕梁画栋、壁画等越过漫漫的时光,向人们述说着这里的人才辈出、一路走过来的风风雨雨与荣耀。而在陈柱等名人故居、古建筑与那些荣耀的背后,我有幸见到了一块古代官员出行的官衔牌——“翰林院侍读”牌。 这块翰林院侍读牌,如今已经远离了喧嚣的尘世,静静地收藏于萝村农家的一隅里,主人视它为不可多得的珍宝。是的,它虽然不价值连城,但它能够经历沧桑的时空留存到今天,就已经是一个奇迹。一块小小的牌子,它不仅见证了一个朝代的兴与衰,也记载了它的主人美好的人生故事。因此,谁又能说它不珍贵呢? 在封建礼制时代,古代官员的出行有着严格的礼制区别,以显示其官威、官仪与身份的尊贵。如鸣锣开道中的鸣锣多少响,代表了官员身份的大小;撑举的回避、肃静、官衔牌、黄伞等仪仗也是依职级而别。对于古代官员出行时的鸣锣开道,高举的回避、肃静牌子,我们在古装戏中常可见到。而官衔牌就少见一些。现保存于北流市民乐镇萝村的这块清朝翰林院官员出行用的翰林院侍读牌,就是官员出行用的官衔牌。人们看到这块官衔牌,就知道这个出行官员的身份。 翰林院侍读属于什么官 翰林院侍读,官司名。是清代官司员第十级,从五品,文职京官。唐朝开始设翰林院侍读,初属集贤殿书院,主要职责是刊缉经籍;后为翰林院学士之一,职责是为皇帝及皇帝的子女讲读经史,为皇帝解释相关学问。清朝沿袭明制,设翰林院,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稿。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所属职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翰林。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八中载:“先君读山谷《乞猫诗》,叹甚妙。晁以道侍读在坐。”《儒林外史》第三四回也这样写道:“迟衡山道:‘是那位高老先生?’季苇萧道:‘是六合的现任翰林院侍读。’”从这些记述中,也可略见侍读虽然官职并不大,但因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帝子女等授书讲学,也是能常与皇帝接近的人。侍读中的代表人物有明代的侍读公鼐、江朝宗,清朝的薛宝辰、巩建丰等,其中公鼐生于1558年,卒于1626年,字孝与,号周庭,今山东蒙阴县人,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中进士,可谓大器晚成,曾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等职,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文介”。 牌的主人为清朝道光年间翰林院侍诏陈开临 在民乐镇萝村发现的这块翰林院侍读牌,是清朝期间的。牌的主人为清朝道光年间翰林院侍诏陈开临。翰林院侍读牌由三块木板组成,如果没有上面的铭文,与普通的木板并无二致。牌上除了字体笔划之外,还依稀可见红色的底漆。可想,当时这块牌子是有着鲜红的底色的,只是时间把那层红漆给剥落了。据其后人说,该牌主要用于出行开道。现由其居住于民乐镇萝村的后人陈先生保存。该牌高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厚约一寸。由于这块牌子以前不善于保存,曾作为盖米缸的盖子使用,其右上侧还被锯去了一小块,左侧中间位置也被刀削了一个小口,估计是小孩子闲来没事,拿其来练刀锯的本领去了,此外,牌上也有一些污渍。所幸的是,这些都没有损伤到牌上的文字。牌上的文字为“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三字在上面由右向左横排,侍读两字则居于翰林院三字下方中间竖排。字为书写的宋体,镌刻上去的,与我们在电视古装戏里看到的出行牌子的字是直接写上去的不同,也许这就是戏剧与历史真实的区别之处。 侍读的职级并不高,但作为一位达古通今的文官,且是能够常与皇帝见面的官员,其地位与荣耀自是受人尊敬与仰视的,其出行时的风光自可猜想得到。看着这块牌子,你大可以放开思绪,结合影视剧的画面,让时间倒流,想象着那前呼后拥、旁人远远避于一边侧目仰视的古代官员出行宏大而让人敬畏的场面。而这种把官员与民隔离、官员高高在上的封建礼制,表面上是树起了官威,实际却脱离了群众。从这块牌子中,我们若能得到这样的启迪,则又为这块牌子增添了它新的价值。萝村翰林院侍读牌。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