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5-08-31
2015-08-31 第A02版:玉林新闻 【字体】大 |默认 |
武敬义

武敬义“一定要把鬼子赶出去”

作者: 本报记者陈立萍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1755
旧相片、纪念章等都是武敬义的宝贝,闲暇时他总要拿出来看看。
    身形颀长,精神矍铄,提起当年的抗日经历眉飞色舞,这就是89岁的抗日老兵武敬义。挖地道、打游击、炸炮楼……70多年前,怀着要把小鬼子赶出中国的坚定信念,16岁的武敬义带着满腔热血先后参加自卫队、八路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16岁,他加入自卫队保卫家园
    1926年,武敬义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于胜屯村。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春,日军侵占枣强县城和一些村镇,日军所到之处,到处建据点、修炮楼、挖封锁沟、建封锁墙,衡水各地据点炮楼林立,公路、封锁沟墙成网。1942年至1943年,日军在冀南疯狂实行“三光”政策,衡水各县的抗日斗争相当艰苦。日本人到处狂轰滥炸,奸淫烧杀,不少群众被敌人残忍杀害,再加之当时遇上百年不遇的旱灾,军民生活十分困苦。
    “当时日子很苦,大家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时刻提防着日本人的扫荡,成天担惊受怕,感觉都没有活路了。为了把日本人赶出中国,为了过上好日子,就加入了村里的自卫队。”1942年,16岁的武敬义与村里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参加了村里的自卫队,为保护自己的家乡出一分力。“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这首歌,勾起武敬义许多抗战的回忆。1942年,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当时,面对日军的疯狂扫荡,武敬义与自卫队在八路军的带领下,广泛发动群众在村里挖了很多地道,小鬼子一来,他们就组织群众进地道躲避,并在保护群众的同时灵活打击敌人。那时候,于胜屯村很穷,没有钱买枪支,自卫队员就扛起红缨枪与敌人搏斗,誓死保卫自己的家园。
    19岁,他参军入伍打鬼子
    1945年初,德、日法西斯的失败和灭亡已成定局。华北日军在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连续攻势打击下,采取收缩兵力,扩充和加强伪军,固守战略要点,准备作最后顽抗,而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向日伪军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势作战。
    1945年6月,在反攻的大形势下,跟着八路军战士打了几年鬼子的武敬义也是热血沸腾。武敬义对八路军为国为民、英勇不屈的精神颇为敬佩,热切希望自己能成为他们的一员。带着满腔的热情,19岁的武敬义毅然离开家乡,离开父母,找到了当时相熟的八路军战士董基田,并在董基田的带领下,徒步半天来到了衡水参军,并顺利加入衡水独立团。
    “终于有了枪,那样就可以打更多的鬼子了。”说起当年参军,武敬义显得颇为激动。那一年,武敬义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那一年,武敬义跟随部队在衡水枣强一带作战,极力抓住各种机会,尽一切力量打鬼子。他们经常到鬼子的据点周边活动袭扰,打完就跑,让敌人恨得咬牙。武敬义最喜欢去炸敌人的炮楼。为了炸掉敌人的炮楼,武敬义与战友们日夜不停地挖地道,悄悄地把地道挖到了鬼子的炮楼下面,然后在下面装上炸药,点燃引线。巨响传来,炮楼从里面炸开,砖瓦漫天飞散,不少鬼子命丧当场。
    89岁,他告诫年轻人要珍惜当下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各地抗日军民欢欣鼓舞。1945年12月14日,衡水市全境解放。抗战结束后,武敬义所在的部队编入第二野战军。之后,武敬义参加过著名的淮海战役,也曾随军到广西剿匪。1958年,武敬义退伍,留在了玉林。
    70多年过去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日经历给武敬义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记者到武敬义家采访时,89岁的武敬义记性大不如前了,但还能哼唱几句当时的抗日歌谣。闲暇时,武敬义喜欢看看老相片,喜欢看抗日题材的电影或电视,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和电视剧《平原枪声》等是他比较喜欢的作品。每年的7月,武敬义总会积极地提醒儿子儿媳要记得帮他交党费。提起共产党,武敬义总说:“共产党是最好的。”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如今的武敬义儿孙绕膝,生活美满。回忆峥嵘岁月,武敬义心中感慨万千。武敬义告诫现在的年轻人要珍惜当下,他说:“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是很幸福的了。希望你们好好工作,努力工作,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玉林新闻网
 
玉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