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07-29 第B04版:文化视野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广西首本诗人访谈录《穿越诗的喀斯特》出版 |
玉林三诗人“被穿越” |
|
|
|
|
|
|
本报讯(记者曾昶)7月25日,广西第一本诗人访谈录《穿越诗的喀斯特——当代广西本土诗人访谈录》新书发布会暨讨论会在南宁举行。 该书由广西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青年诗人钟世华历时三年多完成,目前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冯艺、刘频、盘妙彬、非亚、刘春、许雪萍、陆辉艳等25名广西本土诗人的访谈,展现了一幅莺飞草长、五彩缤纷的广西诗歌画卷。玉林诗人吉小吉、琬琦、伍迁入选接受访谈。 当天,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贺仲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桃洲和来自广西各地的诗评家、受访诗人代表、作家等20多人对广西第一本诗人访谈录进行了热烈讨论。 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贺仲明认为:这本访谈录注重诗人的心路历程、写作历程,做了一个非常切实的资料性工作,是一个具有本土特色的朴实文本。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桃洲认为:这本访谈录第一次比较全面展示了当代诗歌在广西这片神奇土地上以群落或个体方式生长的面貌,对诗歌的评论者、研究者具有重要文献性。 广西诗人刘频认为,这是一部广西诗人的心灵史、成长史和艺术史,可以让读者和评论家更加了解广西诗人的内心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本访谈录的价值会越来越显现。 河池学院副教授欧造杰认为:这本访谈录在内容上侧重本土与地域性,同时具有历史性和个体性。 广西诗人牛依河认为:访谈者犹如一个“凶手”,提供给每个诗人一把刀,让诗人们自我剖析。不管深浅,但至少每个诗人都流了“血”。 同时,大家对这本访谈录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比如,文本可以更活泼,增加访谈的现场感;有遗珠之憾,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人没有入选;访谈过程中,对诗人的追问过少;还可以拓展音频、视频、手稿等访谈表现形式。 广西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陈敢在本次讨论会总结发言中说,这本访谈录厚重、朴实,具有开创性、史料性、研究性、包容性和整体性,对诗歌评论者、研究者具有重要文献价值,有利于广西诗人走出去,扩大广西诗歌的影响力。 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容本镇教授在该书序言中说,这本访谈录既是一部诗人的口述历史,也是一部个体诗人的诗歌档案,从中可以粗略地窥见广西新时期诗歌发展的基本轨迹和大致风貌。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