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5-07-29
2015-07-29 第B04版:文化视野 【字体】大 |默认 |

粤韵飘香绕玉城

作者: ★许裕光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1660
    7月初的一天,夜幕刚刚降临,市第一人民医院旁的小广场就热闹起来了。开场锣鼓吸引了刚吃过晚饭的人们。他们三三两两聚拢到了小广场舞台,摇着扇子饶有兴味地观看台上两个演员表演的粤曲折子戏《凤阁恩仇未了情》……这是配合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中央、自治区新闻媒体到玉林采访群众文化活动的玉林市群乐曲艺社精心打造的粤曲品牌节目——“文化惠民吐芬芳·粤韵飘香绕玉城”的粤曲音乐晚会。当晚,玉林市剧协主席、国家二级演员钟玉坚、崔桂珠等粤曲名家也到来献唱,与观众同欢同乐,场面火爆,观众看得有滋有味。这一场已经是今年的第52场了,他们坚持每周一、二、六晚固定在此进行为民服务演出。群乐曲艺社以此小广场为阵地,举行粤曲演唱活动近两年来,观众越来越多,影响力不断扩大,连市外的贵港、桂平、南宁等地曲艺发烧友也应邀前来献演献唱。粤曲历史悠久民间社团活跃
    玉林市作为粤语方言地区,传统粤曲文化广为流行,以玉林城区为例,经常开局演唱的粤曲音乐社多达10多家,他们或在家门前、街边巷口、公园、广场等为阵地,一群爱好粤曲粤乐的发烧友聚拢在一起,就可以演唱演奏。这种自娱与娱人活动的艺术形式在民间的群众基础相当深厚。据记载,玉林150年前就有民间“私伙局”(粤曲音乐社)。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对粤曲粤乐越来越喜爱,玉林迎来了曲艺音乐文化发展的大好时光,并涌现出像陈树仁、辛燕、蒋秀安、刘卫红、李胜标、蒋金玲、甘彩红、黄秀英、廖二、周祖潜等一批优秀业余唱家和演奏家,他们是曲艺音乐的佼佼者,他们常常在一起切磋交流演唱演奏,使一批粤曲粤乐爱好者的演唱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这些曲艺人的影响下,玉林市民间文艺社团发展很快。据调查资料显示,全市有民间业余文艺社团385个(包括歌舞文艺队145个、戏曲团队87个、采茶剧团29个、木偶队29个、粤剧曲艺音乐社95个)。此外,还有民间八音班290个、醒狮舞龙队393个,参与人数达6万多人。
    在玉林,大部分群众包括年轻人都能哼上几句《分飞燕》、《帝女花》、《禅院钟声》等经典的粤曲名段。如今,特别是近年广大群众对这一传统艺术有了更多、更新、更高需求和热爱,玉林市曲艺文化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
万家灯火万家弦粤剧曲艺无淡季
    粤曲音乐在玉林市的民间群众基础相当深厚,有众多拥趸戏迷。改革开放后,玉林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富裕起来的人们追求文化娱乐的热情高涨,加上传统粤曲音乐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因此这种文娱形式仍然是玉林百姓热衷的首选,形成了以曲艺音乐为龙头,带动其他文化生活蓬勃开展的良好氛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听粤曲、演唱粤曲和广东音乐就是当地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万家灯火万家弦,粤剧曲艺无淡季”。这绝对是岭南都会粤曲音乐的兴盛期,演出,都可以用“爆棚”来形容。虽然80年代至90年代曾受到流行音乐的冲击,但传统粤曲依然是很多中老年观众的至爱。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漫步玉林街头,就会时不时听到悦耳怡情的粤乐小调,脍炙人口的粤曲声腔。他们以粤曲音乐形式来表达社会各阶层在经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玉林人民安定团结的祥和生活,受到广大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热烈欢迎。据了解,玉林城区的民间乐社,以街边巷口、广场为“阵地”,每年为市民义务演出800场以上。与此同时,政府文化部门和民间人士积极热心支持曲艺社团文化活动的开展,每当节庆、或遇重大政治任务、或配合市里中心工作,文化部门都会组织他们参与演出。例如,每年由文化部门组织举办的“春之韵”——粤曲专场欣赏音乐会、玉林市春节文艺联欢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晚会等。同时积极组织指导他们排练节目,参加自治区、玉林市举办的文艺比赛,获奖无数。
    这些民间曲艺音乐社团,为玉林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可真不小,他们不以音乐为职业,不是以音乐来赚钱维持生计。因对粤曲音乐怀着浓厚兴趣而汇聚一起,以乐会友,开展娱己与娱乐活动为初衷,同时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美好文化玉林贡献一点力量。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玉林新闻网
 
玉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