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04-05 第A03版:时事新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图片新闻 |
|
|
|
 |
这是红旗渠景区(3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
|
|
|
|
红旗渠总干渠通水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赴河南林州调研,再谈党风廉政建设。 鲜为人知的是,历时十年、投资近亿元的红旗渠工程,未发生一起贪污或挪用修渠物资事件,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连账单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 账单有整有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去过红旗渠纪念馆的,很难不对一口黑色木箱子印象深刻。那是20世纪60年代修渠时的炸药箱,外观平淡无奇,盖子内壁却贴着一张字条,泛黄斑驳的纸页上,“收据”两个字隐约可辨。 “我怕以后说不清楚。”时任红旗渠工程指挥部组织股股长彭士俊回忆,民工可以数月轮换,指挥部的干部常年驻守工地,衣物无处存放。后来由财务部门作价,买了个废弃的炸药箱。彭士俊怕影响不好,干脆把收据贴在箱子上。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一种束缚,更是保护。”红旗渠精神研究者申伏生认为,半个世纪前的小小收据,透露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机制的信号,“干部对制度心存敬畏,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这张收据条,只是红旗渠账目明晰、制度严密的一个缩影。自1960年2月至1969年7月,红旗渠工程建设总投资6865.64万元,累计消耗钢材123.5吨,水泥6705吨,炸药2740吨,单从这组有整有零的数字,足以想象背后是多么缜密的管理系统。 “爆破石头的炸药量都是有数儿的,工具无故超损要赔偿。”67岁的红旗渠特等劳模张买江在修渠中负责爆破,他记得很清楚,根据石头密度不同,规定的炸药使用量从2两到6两不等,鼓励节约、超用不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