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01-23 第B04版:民生服务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老同学出手,钟宝梦想成真! |
|
作者:
本报记者邱临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1419 |
|
|
|
 |
图为杨先生正关心地在给钟宝残疾的脚进行测试。 |
|
|
|
|
缘起:2014年11月15日,本报记者在走访福绵区沙田镇钟宝家时,早年遭遇车祸致高位残疾的钟宝有个心愿,即在自家的村头开个小杂货店,自力更生不愿意做依赖他人的人,希望通过他自己的努力挣钱给两个女儿上学。 近日,我们从沙田镇的志愿者张静老师那里得知,钟宝希望开个小店的心愿实现了!听到这消息,我们真为这位身残志坚的年轻父亲由衷地感到高兴。 选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记者再次来到了沙田镇关塘村。刚到村口,远远就看到了一个不算太旧的房子被装整一新,里面摆着两个货架子,上面摆满饮料、酱油、盐、生活用纸等,旁边还摆了一个冰柜,里面冰冻着啤酒、饮料。店子虽小,但地面天面干干净净,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好一个充满生气的乡村小店! 钟宝正坐在冰柜旁的轮椅上,因为是周末,他的两女儿也在小店里帮手。看到记者和沙田镇的张静老师等志愿者一行到来,钟宝远远地和张老师打起招呼来,并让女儿拿凳子给我们坐。记者送来了不留名市民捐的一桶花生油、一袋大米,志愿者“非凡”先生给钟宝送来了两大盒钙片,而张静老师也通过她的志愿者平台,从杭州募捐来了一批礼物。这次她就送来了杭州一位退休的张老师捐给钟宝两位女儿的两个大礼物,即每人一个书包、一件棉衣、一双运动鞋、一条棉裤、一双毛线手套、一个毛线帽子及几双冬天的保暖袜子。“太感谢你们了!”钟宝坐在轮椅上连声感谢。 这时,同行的志愿者玉林市残联的杨先生给钟宝察看起双脚来,只见他用手把钟宝的一只脚板使劲地往上翘,看得一旁的我们心都跳出来了。“我这是在试他的神经感觉。”杨先生一边说一问钟宝的病情,由于车祸很重、当时又缺钱医治,所以他的高位残疾很严重,而且错过了恢复的时机。“本来他通过康复手段再借助脚支架及拐杖,是能行走的……”杨先生有点可惜地说,“其实这些在我们市残联都有免费提供的,宣传得不够呀。”杨先生表示,下次他会送一套支架来,教钟宝进行康复训练,并告诉钟宝平时要尽可能地坐挺直,“这很重要,要尽量地拉紧他的韧带。” “这是上周才装整好的小店。”在和钟宝聊天中了解到,钟宝的初中同学会在了解到他的心愿后,由班长文芹女士发起了募捐行动,并很快得到了十几位同学的热烈响应。于是,这些老同学分头行动起来,采购货架、商品、负责装修……很快乡村小店就落成开张了。虽说这些天生意不是很好,但至少给钟宝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生活的希望。“现在是年底了,很快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这人气一定很旺,小店的生意也一定会好起来。”张静老师笑着鼓励钟宝。 “其实,要好好地感谢我们班的班长文芹,她不单出钱最多,出力也最多。”内向的钟宝希望通过我们这个栏目向出了“大力气”的班长文芹女士表示感谢,也向长期帮助他的初中同学会的同学们说声感谢。 我们离开时,不善言辞的钟宝一直端坐在轮椅上,他的两个女儿也一直站立在他的左右,钟家三口就这样默默地目送我们。虽然没有太华丽的感谢语言,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此刻早被钟宝的同学们所做的一切温暖着、感染着。 点赞:一家有困难,百家在帮助。记者在钟家的所见所闻,让记者坚信,我们生活的周边,其实有很多人在默默地做着公益,他们就是当代的活雷锋,帮人不留名,助人不为利。记者在报道“星愿桥”的大半年中,深深感受到我们的社会正有越来越多人在用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进行着公益活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静静地做着志愿者。他们,正是我们社会正能量的构建者之一。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