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11-24 第B02版:理论与实践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
|
|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基层党委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者、组织者、推动者和示范者,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肩负着重大职责使命,结合县市区的基层实际,笔者认为,必须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作为保障,形成整体合力,才能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一、突出党员干部表率作用,建立示范引领机制 政风带民风。社会风气的好坏,党员干部示范带头是关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发挥表率作用,上行下效、蔚然成风。带头学习的表率。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引领党员干部带头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领会其精神实质,自觉把“三个倡导”的行为规范和具体要求转化实际行动。带头实践的表率。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改造世界观,加强党性锤炼,自觉抵制住歪风邪气的侵蚀,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引领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形成讲道德、重修养、尚廉洁的良好氛围。带头宣讲的表率。积极发挥党员干部宣传教育的主力军作用,深入基层开展宣讲活动,增进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政治认同,不断扩大群众参与面,提高影响力。 二、注重引导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建立教育培训机制 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才能更好地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建立“三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坚持把青少年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让青少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沐浴下健康成长。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项工作,使广大教师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者和示范者。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能使青少年更加形象、具体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部门要充分利用好爱国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广泛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在浓厚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健康成长。北流市通过建立青少年培训教育平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组织青少年参观颍川山庄文化园、李明瑞纪念馆等教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青少年心中,在全市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三、发挥义工和志愿者帮扶作用,建立长效帮扶服务机制 志愿服务凝聚志愿者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扩大志愿帮扶队伍。工会、团委、妇联等团体组织要大力支持和帮助义工和志愿组织,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服务活动,把热心公益、热心慈善的机关党员干部、工人、学生、企业家、社会各界人士等充分组织起来,不断扩大义工和志愿者队伍,把志愿服务融入社会各阶层,服务经济建设。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社区在志愿服务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搭建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对接平台,不断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面,及时把党的政策、方针、意图、时代精神贯穿到群众中去,以实际行动传达贯彻,焕发人民群众关心社会的热情。开展志愿帮扶活动。要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发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在各领域各行业开展多形式的志愿帮扶活动。北流市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利用每月一个星期六在全市开展“党员服务日”活动,引领各级党员干部用自身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形成推动志愿服务的强大合力,义工和志愿者队伍不断得到发展壮大,尤其是经过多年发展,“北流义工”成为北流的一张城市名片,带动和提高了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激发企业家参与公益积极热情,建立公益慈善机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有稳定的政治局面作保障,更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作基础。必须大力发展经济,积极倡导诚信守法、热心公益、扶贫济困的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企业家参与公益积极作用。增强企业家的认知认同。企业家在推动公益慈善事业中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通过重商、亲商、扶商,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大力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实力,巩固经济基础。同时,积极培育一大批具有热心家乡建设、热心公益事业、高度责任心的经济能人,增强这些企业家的认同感、自豪感。创设企业家参与家乡建设平台。企业只有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壮大。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家参与家乡建设,为他们创设感恩家乡、建设家乡的实践平台,如在推进全面深化各项工作中,积极邀请外出企业老板参与和支持,通过“老板带头捐款、老板发动老板”的做法,充分点燃企业家踊跃捐款的激情,以善行义举向社会公众传递正能量,推动公益慈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加强公益慈善组织管理。公益慈善组织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要加强公益慈善组织建设和管理,大力推进政社分离,保障善款管理独立、公开透明,专款专用,最大限度地把民间资金切实用到急需的民生事上,从而树立公益慈善事业的公信力,促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北流市通过建立健全奖学助学协会、见义勇为慈善基金会、义工协会等慈善机构,积极为企业家创设了参与家乡建设平台,使他们在参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天网工程、捐资助学等各项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北流建设“好人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贡献。 五、凝聚全社会各界的力量,建立全社会参与机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积极发挥典型效应、加强部门沟通联系、建立完善市民文明守则等措施,凝聚全社会各界力量。发挥典型效应作用。坚持用身边的典型事例来引领、教育和推动广大群众自觉投身参与“好人社会”建设,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感染力。北流市充分发挥广西首个个人出资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黄恒荣老人、舍身勇救落水儿童的“最美农民”谢强华全国见义勇为群体等典型的引领作用,把北流人热心关心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优良传统激发出来,最大化地凝聚社会各界人士的力量,很好地发挥了典型效应作用。加强部门联动。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融入各单位、各行业具体工作和活动中,加强部门单位、行业的沟通联系,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用正确观点阐释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合力。建立完善市民文明守则。社会风尚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要坚持把建立完善彰显社会主流价值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规则,作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在全社会营造褒扬正确行为,大力倡导崇德向善、仁爱互助、诚信守法、见义勇为的社会新风尚。 六、强化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保障激励机制 全面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需要党委、政府的积极主导、社会组织的大力推动、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有效发挥各方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设立专项基金奖励。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大力推行物质奖励,以财政划拨资金和社会爱心人士募捐的形式,设立专项基金,积极为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送去温暖,为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筑牢坚实的基础。创树一批典型模范。要大力创树一批模范典型,引领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每年推荐表彰一批“道德模范”等先进个人或先进群体,获表彰的人员可优先享受一定的国家惠民政策。加大对慈善机构的扶持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引导、扶持慈善机构的发展壮大,对慈善机构组织的困难要给予协调解决,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财政每年划拨一定资金支持慈善机构组织,确保慈善工作有序开展。北流市积极发挥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建立“六大运行机制”作为保障,大力改善和保障民生,打响了北流捐资助学、北流义工、见义勇为、公益慈善等牌子,形成了闻名区内外的“好人社会”,推动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长效开展,全面提升了北流文化软实力,保障了全市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中共北流市委书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