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10-20
2014-10-20 第B04版:万花楼 【字体】大 |默认 |

村井

作者: 邓强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1960
    村井位于村西头。井的北边是一棵枝繁叶茂的百年荔枝树,东边是一条灌溉农田的小溪,南边是连片的水田,西边是茂盛的灌木丛、藤蔓和野草,井水格外的清澈甘洌。
    每天最先来到井边的当然是打水人。天刚刚蒙蒙亮,便有影影绰绰的人影出现在井边,待天完全放亮,来打水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一支由大桶、小盆、陶罐、扁担共同演奏的古老而又湿漉漉的曲子就这样在黎明的光影里悠扬地弥漫开来。
    早晨打水给人的感觉总是匆匆忙忙的,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人们挂念着一天的生计。傍晚的挑水情况则大不一样了,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挑着水桶陆陆续续来到井台,等候轮到自己提水。这当儿,他们总是不急不忙地或坐到横架在两只水桶的扁担上,或坐在井边的石头上,一边美美地抽上一支烟,一边海阔天空地吹牛啦呱起来,内容从奇闻趣事到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等等。谈笑间,一天的劳累、烦恼便烟消云散。
    打水的主角是男人。也是习俗中检验儿孙孝顺忤逆的尺子。孩子长大了,外出上学、工作回家,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挑满一水缸水,新女婿跟媳妇回娘家更是如此,全村人都可以看到,好口碑比什么都重要。
    家里没有男人的,打水的担子自然落在了女人的肩子上。也有别的男人帮忙打的,也由此演绎出许多故事来。隔村的周三婶桂芳,嫁到周家刚四年,丈夫突然患了急性病不治而终,除了留下一屁股债外,还留下了3个零岁至3岁的“拖油瓶”。这可把年纪轻轻的桂芳害惨了,既要耕田种地挣工分,又要带仔忙家务,没日没夜的负重劳作,直压得她几乎喘不过气来。好在桂芳还年轻,是村里数一数二的俊俏媳妇,自然有不少男人愿意帮她忙。但自古寡妇门前是非多,要帮这个忙总得要找个沾得上边的由头。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桂芳的堂伯、一个长得五大三粗满脸麻子、别号“周麻子”、年近40还讨不到媳妇的半老男人拔得了头筹。堂伯的理由很充分:桂芳是我家里的婶子,帮她挑水是我自家的事儿。既当成了自家的事,“外人”自然不好再插手。但男人们并不相信这个周麻子除了帮挑水之外还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除了挑水,周麻子还一心一意的里里外外帮桂芳打理。更令人们吃惊的是,没过多久,周麻子居然大大方方地和桂芳合在了一起生活。这在村里可是件天大的事,引起了村里村外不小的震动。
    村井虽然普通,但关于村井的故事很多,有可信的有不可信的。最有趣的故事是,翻过山岭那边的村子有一个人病了,也不懂得的什么病,啥都不想吃,气息奄奄。正当家人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病人忽然说要喝我们界岭村的井水。家人赶紧来挑了一担回去,烧了给他喝,又拿来煮粥煮饭给他吃,不想这个人居然胃口大开,什么都能吃,结果一担水还没喝完病奇迹般地痊愈了。这个故事比较玄乎,大抵不可信。但我们的村井确实是有了不起的地方:记得有一年大旱,周边村庄的水井全干涸了,我们村的井水依然很旺,那年方圆好几里的村人都来这口井挑过水。难怪邻村人经常羡慕地说我们村的地脉好,人气旺。因了这些不平凡的故事和经历,我们村的这口井远近闻名,吸引不少好奇者来参观,甚至不时有善男信女来烧香膜拜。尤其是每年过大年,这里更是香火不断。最为热闹的自然是正月初一清晨,人们早早来到井边,争抢第一担水,谓之曰:金水。据说抢到“金水”的人家在新的一年里将会财源滚滚。除了一般的善男信女,来给村井烧香膜拜的还有众多的认契人。记得小时候故乡有广泛的认契风俗。所谓认契简单说就是认契父母,以现代说法就是认干爸爸、干妈妈。以前的人认为让一些不好养育较多病痛的小孩认契父母,吃他人家的水米就会比较容易养育。认契根据对象的不同可分成人和自然物两种。其中认契自然物的共同特点是生命力旺盛,如枝繁叶茂的榕树等。人们认契我们村这口井的原因自然是质地坚硬、活水奔涌。
    如今,在故乡仍有认契这种习俗,他们认为认契能改善孩童根基弱和开脱其自身厄运。
    不管是传说故事还是抢挑“金水”、认契,我想,这都是人们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最虔诚的理解与敬奉吧。
    村井是什么时候荒废的,我已记不清楚。只记得有一年回家过年,欲找水桶挑水。母亲指着屋门口的水龙头说,不用再挑了,早用上自来水了。村里的那口井已多年没人使用,怕是已荒废了。
    我一听心一惊,仿佛看到了一只盲人的眼睛,空洞、干枯、死寂,就如那没有生命的井。我顾不上帮忙母亲干活,嚷着马上要去看井。母亲说我带你去吧,你离开都这么多年了,村里变化很大,恐怕这路你认不得了。果然,当年我挑水时所走的小路已盖满房子,到村井要绕过村前的一大片水田,再从水田里的田埂才能到达。正如母亲所言,村井已彻底荒废——不知什么时候,井心已被人填平,整个井台周围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唯有那一排洗衣板还在,但已覆盖着厚厚的青苔了。
    (选自《回望故乡》,有删节)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玉林新闻网
 
玉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