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10-08 第B04版:文化视野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情系木琴润华年情系木琴润华年 |
——记原玉林市歌舞团木琴演奏家梁汉全 |
|
|
 |
梁汉全在激情演奏。 |
|
|
|
|
40多年前,广西文艺调演,梁汉全先生的一首《春到茶山》木琴独奏,风靡于八桂。此乐曲曾成为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经常播放的音乐。从此凭一架木琴,让梁汉全先生的事业风生水起,也让他的人生丰富多彩。 少小学琴 如沐春风 梁汉全先生的老家在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县,家乡多姿多彩的民间音乐、戏曲艺术、民谣小调,夜夜笙歌的民间私伙局(音乐局),深深影响着少年的梁汉全,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渴望。他八岁便学会了敲扬琴、拉二胡、弹秦琴等乐器。被誉为琴童的他,常常与父辈乐友泡在一起弹奏广东音乐、民谣小调,渴望通过自己的双手与乐器,让自由流淌的音符去诠释他那快乐、无拘的心灵。他的心也宛如一粒种子在音乐的滋养下日趋饱满,充满了对乐器的喜爱、痴狂与沉醉。回忆起少年时代那些与乐器为伴的快乐时光,梁汉全先生语气里充满了留恋。 抱着对音乐的美好向往,1957年梁汉全考进了湛江市文工团,成为一名专业演奏乐手,他的艺术人生从此开始了。在剧团除了练习基本功,就是排练节目演出,梁汉全和演员们经常坐着马车,带着道具去乡村演出。在物质贫瘠的年代,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十分期待,为此剧团成立了多个小分队,分散到各地演出,梁汉全在演出中除演奏扬琴外,二胡、高胡、秦琴等乐器也样样在行,显示出他一专多能和对拓宽艺术追求的视野,深受同事和观众的喜欢。在乡村四处游走演出的经历,让梁汉全先生终身难忘。 怀揣梦想 不懈追求 1959年5月,湛江市文工团由歌舞、小品、器乐等形式的演出转型改演古装粤剧,并改名成立湛江粤剧团。对粤剧梆黄入曲、行腔、追腔过序及罗古配合等,毫无伴奏经历的梁汉全来说,显然力不从心,于是萌生了另寻门路的念头。说来也巧,同年12月广西杂技团到湛江慰问南海舰队官兵,之后在湛江霞山剧场表演了数场精彩杂技。期间梁汉全了解得知广西杂技团要招一些民乐演奏员,亦碰巧其一位亲戚认识杂技团一位乐手,经引荐考试,梁汉全用扬琴和二胡分别演奏了几首广东音乐,就这样凭着自己的“本事”,考进了广西杂技团任杨琴演奏员。杂技团火热的舞台生活丰富着梁汉全的阅历,他怀着一颗热情真挚的心,在音乐艺术世界里刻苦学习,坚定地行走在扬琴、二胡演奏道路上。期间他还自学敲打木琴、并向广西打击乐专家、木琴演奏家林先文请教木琴演奏技法。别人白天排练,晚上休息,只有梁汉全把晚上的时间也用来练琴,他一点也不觉得练琴累,似乎觉得如果有一天不练琴,就会被艺术抛弃,一路走来有喜悦和成就更有鲜为人知的付出和艰辛。 1962年春,由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的“首届羊城音乐花会”在广州举行。此时梁汉全被团里作为音乐骨干选派到广州。观摩学习,历时半月余。全国各地的音乐家、演奏家汇聚羊城。对好学上进的梁汉全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演奏家们高水平的表演,令梁汉全大开眼界,他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拜访了著名扬琴演奏家方汉和木琴演奏家黎晧明。虚心向这两位名家请教扬琴演奏妙着和木琴演奏技法,两位名家毫无艺术大家架子,有问必答,悉心点授及作示范演奏,让梁汉全真正领悟到了扬琴演奏讲究竹法,轮竹加花恰到好处的妙着;木琴演奏强调以臂力、腕力、指力三结合的击琴技法,过去他只知道木琴演奏常用双锤敲击琴筒,通过学习实践,领会到了用三锤、四锤击琴演奏技法。广州之行让梁汉全获益匪浅。 情系木琴 潜心钻研 广州观摩学习之后,梁汉全对木琴演奏艺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他说,木琴音乐不仅仅是阳春白雪般晦涩难懂,或是轻音乐般的柔情蜜意,原来木琴也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民族特色的动人旋律。梁汉全认为,木琴与扬琴相比,木琴更具挑战性,它要求演奏者具有深厚扎实的技术功底,同时要求掌握民族音乐特色的音乐表现力。为让自己的木琴演技不断提升,他从难从严开始强化基本功练习,有时为避免长时间练功,生怕琴声影响他人的休息,常用自己的腿肌,膝盖作琴来敲打,以此检验两手用力是否一致,敲打速度是否均匀。一遍遍练习、揣摩,寻找最佳的表现方式,用激情和完美的技术演绎音乐。由于其勤学善思,木琴演奏技艺迅速提高,从木琴演奏技巧到对音乐的理解提升,有了更系统规范的梳理。在演奏中,梁汉全感受着木琴带给他的喜悦与忧伤,领略着音乐背后生命的内涵和真谛。 1962年秋日,梁汉全首次登台独奏木琴,演奏的曲目是他改编的广东音乐《走马》、《醒狮》及《土耳其进行曲》等,在广西区内外演出均受到热烈的欢迎。他的木琴独奏一直是杂技团最受欢迎的品牌节目之一。他的演奏刚劲有力,激情奔放,琴声清脆嘹亮,手中的琴锤单齐轮滑又颤,点拨抓揉,润色加花,左右全能,点击有致,曲直兼济,纵横交织,表现力十分丰富。听他的演奏,给人一种精神振奋,积极向上的力量。 笑迎朝阳 绽放异彩 每个人都有梦想与追求。音乐,就是梁汉全最大的梦想与追求,无论是顺境与逆境,他都不会放弃。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70年夏,梁汉全从广西杂技团下放到博白县文艺队工作。(其间,有一半时间在县“五、七”干校劳动)虽然环境、地位、待遇与省级团体有着天壤之别,但他从不沉郁,仍能满怀希冀,笑迎朝阳的洒脱,履行着一个音乐工作者的职责,奉行着自己的音乐理念:让音乐服务社会,服务观众,用琴声倾诉他的爱与梦想。 梁汉全一生热爱音乐,钟情木琴演奏。他说。演奏乐器能营造出一种独我的气息,让自己能陶醉其中,使整个人变得更加沉静,更加乐于思考,从中体会到音乐的美好和人生乐趣。在广西杂技团工作期间,除了练功排练演出,几乎没时间涉猎音乐创作,只改编一些欢快激昂的乐曲演奏。下放到博白后,时间相对充裕些,玉林地区丰富的民间音乐,激发了梁汉全的创作灵感和热情,他以敏感的心性捕捉到了桂东南民间采茶音乐元素的片言只语,构成了整个音乐骨架,创作出了他平生第一首木琴独奏曲《春到茶山》。乐曲语言简洁,清新欢快,富有动感。听着乐曲,犹见人勤催春,劳动竞争,展望丰收的欢乐情景。1973年4月,梁汉全的《春到茶山》木琴独奏,参加玉林地区专业文艺会演,获器乐独奏一等奖。同年10月,梁汉全被调到了玉林地区文工团,任木琴独奏演员。随后《春到茶山》作为玉林地区优秀节目被选送参加1973年度自治区专业团体文艺调演,获器乐独奏二等奖第一名。1985年4月,广西首届“三月三”音乐舞蹈艺术节,在桂林市举行,梁汉全作曲兼独奏的《山道欢车》一举夺取了演奏一等奖。以桂东南音乐元素为基调的《山道欢车》,主题鲜明,曲调欢快流畅,地方色彩浓郁,展现了农民群众奋发向上,你追我赶的火热场面,梁汉全在演奏中精擅润饰及恰到好处的加花,轮滑点拨,音乐深厚而有力度,琴声清脆明亮,使得原来热情欢快的乐曲更加细腻淳厚,更富有内涵,听起来让人深受感染,回味无穷。 梁汉全先生演奏多以激情奔放见长,他善于吸取各流派打击乐及扬琴演奏的技法长处,广蓄并纳,融会贯通,开拓创新,突破与丰富了木琴的表现力,形成自己“细致入微、跌宕多变、刚柔兼济、韵味隽永”的演艺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音乐相伴 琴润华年 梁汉全先生,广西著名木琴演奏家,从事民族器乐演奏工作达40多年,为弘扬民族音乐,推动广西民族器乐演奏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92年被广西区文化厅授予“优秀演奏艺术工作者”和广西“荣誉文化艺术工作者”银质奖章等称号。诚然,相同的经历未必造就相同的人才,梁汉全先生的成就还赖于他天资聪慧,勤学善思,多年的锲而不舍和锐意进取,使他获得了一系列殊荣。现在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所走过的路,让他感慨万千。时逢青春年华,演艺光彩照人,匆匆几十年,乐事繁忙。这是梁汉全先生从事文艺工作的真实写照。 如今,他虽已退休多年,仍宝刀不老,日日与琴为伴,艺术上一直保持着青春活力,市歌舞团逢有重要接待演出活动,都少不了梁汉全木琴独奏。2001年,梁汉全被玉林市委老干局艺术团聘为特约演奏员,每到各地交流演出,他的木琴独奏常常使现场出现高潮,清脆激越的琴声犹如热腾腾的火舌,瞬间就能将现场的气氛点燃。其热情的演奏,过硬的基本功、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表现力、沉稳的控制力,全身心地投入,可谓“急处难得臻悠闲”的风度,令人难忘。桂林地委原书记陈咏看了梁汉全的演出,很是高兴,他说:“梁师傅,你的琴声热烈激昂,带给人们一种振奋人心、积极向上的力量。” 如烟往事难忘却,历久弥新壮情怀。从那些先辈身上,梁汉全不仅学到的是艺术,更是他们对艺术执著追求,对人真诚相待的优秀品格,感受到的是他们平凡朴素却又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音乐一直是梁汉全的挚爱,他说,是木琴开启了他的艺术之路,木琴已完全融入了他的生命,并成为不可或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对木琴艺术执著与追求,如果没有从一而终的坚持,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和乐趣。以乐为乐,以琴为伴,点缀着梁汉全丰富多彩的快乐人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