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08-15 第B03版:健康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秋老虎来袭,如何安住我们的身心 |
|
作者:
本报记者詹丽萍实习生钟楚贤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1698 |
|
|
|
|
|
|
8月7日,是农历24节气中的立秋。立秋,通常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即将来临。初秋由于盛夏余热未退,气温仍然很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常有“秋老虎”出现。随着“秋老虎”来袭,各地持续高温,人们不仅会感觉到身体的不适,还容易使人烦躁不安,产生情绪上的困扰。有些人易出现心境不佳、情绪烦躁、记忆力下降、对事物缺少兴趣等症状,还有一些秋季的常见病也出现,在这样的季节,如何养生和防病? 立秋过后不宜特补,立秋前后适当吃一些祛湿的食物 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李宗华主任医师提示,从气象学来说,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日子是7、8、9月。中医有“长夏”一说,即从立秋开始至中秋前后,所谓“长夏”可以理解为延长了的夏季,或夏季的继续。因最炎热的“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以后。白天热,早晚凉。民俗意义上一般认为立秋之后就是秋天,而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北半球在秋分之后才正式进入秋季。而处暑恰巧处于这两个“秋季”中间,自然也就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处暑仍具有“暑气”。由于从地理意义上还没有进入正式的秋季,所以处暑还有夏季“热”的特点。另一方面,处暑已有秋燥。处暑代表暑气的结束,紧接着就要迎来秋燥,所以处暑也兼备秋季“燥”的特点。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一到,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极易倦怠、乏力、纳呆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从中医的角度来讲,立秋不宜特补,可在立秋前后适当吃一些祛湿的食物。立秋后,暑热的天气容易影响人们的饮食和情绪,建议多吃清淡食物,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质量;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活动;遇事要心平气和,尽量保持平静、乐观的心态;平时要多与朋友沟通交流,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秋季是伤肺季节,首要任务就是养肺 “立秋时节,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李宗华主任医师认为,秋季是伤肺季节,首要任务就是养肺,别让呼吸类疾病缠身。秋季雨少干燥,且温度和湿度变化大,呼吸道疾病盛行,这将增加肺等呼吸系统的负担,中医上即为秋燥。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皮肤干燥及食欲不振等。要让肺健康工作,首先得润肺,最好的办法就是食疗,即多吃润肺的食物。秋季昼夜温差悬殊大,人体在冷热不均的环境里,一旦饮食不健康,就立即增加胃肠等消化道负担,轻则出现腹胀、反酸等,重则出现腹泻、腹疼等严重症状。每到入秋后,各大医院的消化科病人会猛增,其中主要集中在胃方面。在秋季打好保胃战异常关键。 “空调病”仍需预防 李主任提醒,入秋后,首先,要预防“空调病”。由于天气炎热,许多家庭和办公室都开着空调,人们在享受清风凉意的同时,也有人患上“空调病”。在立秋后,天气早晚较凉,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腹痛、吐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状。建议空调开放时间不宜过长,夜里最好不开或调在除湿档;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汤;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症等慢性病,胃肠功能较弱,如经常腹泻的人,不宜开空调。必要时避免直吹或将腹部盖好。其次,要预防胃肠疾病。面包、蛋糕、熟肉、鱼虾、牛奶、鸡蛋、桃、香蕉、甘蔗、大米、豆类等食物易发生霉变,因此,在这个季节打开封闭式包装的食物后,一天内应吃完,如时间较长,在确认没有变质的情况下要充分加热后才可食用。牛奶变质一定不能喝。经过清洗的水果更易发生溃烂,应现吃现洗。还有,秋冬季节是脑中风最高发的季节,中老年人特别患有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尤须警惕。此外,秋季天气变化无常,在这样一个多变的季节里容易感冒。要想预防秋季感冒,除了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之外,在日常的生活中还需要多注意运动,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尤其是在“秋老虎”肆虐的日子里,老人、小孩、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4类人群病人,容易患病或加重病情,值得注意预防。在“秋老虎”凶猛的日子里,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要多喝水,预防皮肤干燥;儿童应当注意饮食,预防腹泻;老人注意昼夜温差诱发基础疾病;孕妇预防昼夜温差引起的感冒。资料图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