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4-03-12
2014-03-12 第B04版:文化视野
【字体】
大 |
默认 |
小
倾情翰墨不觉悔
——记我市书法家杨寿荣
作者: 本报记者梁智华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2316
杨寿荣在练习书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惜三上珍三余只为五车八斗,读四书研四史可拥千户万钟。
今年春节期间,记者前往玉林市图书馆参观“杨寿荣书法展”时,看到一位行家这样评论杨寿荣的书法:“杨先生擅长书法各体,常以隶书见世,故为世人所知。积多年的笔墨倾情,崇尚古贤,然不囿于古法,弃曹全碑的纤弱和甜滑,得石门颂的雄强和霸气,习其开张,取其气势,今已成一家法矣!每见先生挥动长锋羊毫,落笔沉雄痛快,走笔纵横,画如屈铁,捺撇如斧斫,中锋气贯,力带千钧,不愧为‘玉林第一隶’……”
从画展的介绍中也看到,近年来杨寿荣的书法在各种大赛中屡屡入选和获奖——
1999年1月,汉简书法荣获全国第八届群星奖;
1988年12月,隶书作品参加“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书法篆刻展览”,荣获优秀奖;
1995年8月,书法作品入选我国东北地区“观音阁碑林”,并被刻石造像;
2009年12月,隶书条幅在广西第十五届八桂群星奖美术书画摄影作品评选中荣获铜奖;
2012年1月,隶书4条屏在广西第十六届八桂群星奖美术书画摄影作品评选中荣获铜奖;
2013年1月,隶书作品入选广西美术馆开馆暨首届广西各界群众美术书法展……
家庭儒雅风 熏陶影响大
1945年1月,杨寿荣出生于玉州区名山街道和睦村的一个书香之家。其祖父杨朗询是晚清秀才,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当地颇有名气;其父亲杨辉宇则长期从事绘画宣传工作,并特别擅长书法创作,尤其以隶书为佳。也许是受其家庭熏陶、影响,杨寿荣从小就喜欢书法和绘画,年幼的他特别喜欢展纸挥毫,进步神速。
习练书法和绘画在当时是一个奢侈的投入,因为家里穷,没钱给杨寿荣持续提供笔墨纸砚。杨寿荣就在河边用树枝在沙子上习练,空闲时到附近的单位四处搜寻废报纸用来练习书法和绘画,一张废报纸写完正面用反面,报纸湿透了晾干继续用。当时能够用来学习的碑帖也很难得,偶然看到同学家里有一本字帖,他就借来用双钩法摹下来再用墨填满,以作学习范本。一有时间,杨寿荣还喜欢到旧书摊、图书馆走走,有一次,他在一个旧书摊发现一本原拓赵孟頫的《洛神赋》,眼睛一亮,顿时被精美的拓本所吸引,爱不释手,便毫不犹豫地买下来,终日研究,认真临习。如今珍藏了数十年,仍不损如初。
杨寿荣说,小时候他虽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更高层次的认知,但心中却有朦胧的理想,那就是勤学苦练书法和绘画能够有助于实现自己对未来的向往。正因这种热爱,在读初中的时候,他就和其他同学在玉林举办过书画展览了。
术业有专攻 自有用武地
1965年,杨寿荣高中毕业,学校领导看中他的书法及绘画特长,建议他留校任办公室干事。同时,初中的校长也上门请他回校担任美术教师。经过考虑,他选择了留在高中,这样,他就有机会接触高中图书馆里的碑帖。两个月后,解放军183医院要找一位能写会画的人搞宣传工作,杨寿荣毅然选择了部队。
部队是一个锻炼人的大课堂,在那里杨寿荣经常被抽调上一级机关搞展览、设计等工作,以出色的表现为部队增添不少的荣誉。
1979年,杨寿荣调到地方从事电影美术宣传工作。当时,我国的电影事业蓬勃发展,十分重视电影宣传工作。得天独厚的工作环境,使杨寿荣如鱼得水,似虎添翅。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影宣传画创作展览,为单位赢得不少荣誉。
杨寿荣认为,丰富的人生经历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激人奋发,催人上进,走向成功。这个过程,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说,是有很深远的意义的。
艺术无止境 追求不停步
古人认为书法的三个过程是先求平正,再追险绝,复归平正。先求平正,是解决技巧层面的问题;追险绝,即是求情、求趣、求险,这是解决格调方面的问题;复归平正,便是心手相应,物我两忘,这是解决心态和精神方面的问题。
在临习了一段时间赵体小楷书法后,为了追求高古,杨寿荣又开始学习魏晋小楷,首选钟繇,并从中获益良多。后来,他又用更多的时间去研习隶书,尤其汉隶。在笔法上,既学到了“篆法”这个讲究中锋紧裹的正宗基本笔法,又学到了作为后来各种新笔法的变化之源的波折和出锋之法,上可追溯到篆,下可延伸到楷,可谓上下逢源。
杨寿荣初步掌握了汉隶的技法后,又把主攻方向转到了研习清代金农书,并坚持了将近十年时间。他在学习中讲究原汁原味,但是决不死走古人老路,他知道任何艺术只有走创新之路,博采众家之长,化为自我,才是艺术的生路。他常面对着自己的作品,自省自悟。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隶在杨寿荣的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或奇崛,或秀逸,或雄强,或高古……美不胜收。他惊叹前人竟有那么丰富的创造力,给后人留下如此宝贵的财富。于是,他把室名取之为“悟汉斋”,先入室悟其奥秘,而后脱颖求变,在原来汉隶的基础上融入篆意、楷法、行草味,加上浓缩、夸张、变形,尽量把他的感受通过书法艺术的语言——线条,明明白白地告诉前来观赏的人们。“我所追求的,是一种不激不厉、跌宕多姿的艺术空间,所信奉的,是一种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的艺术信条,所延续的,是一种高度重视线条精度和纯度的艺术语言。”杨寿荣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道。
如今年已七旬的杨寿荣依然能够创作蝇头小楷,眼不花,手不抖,而且书写得活泼精致,别具特色。若是创作汉隶,尤其是硕大榜书,他更是得心应手。
杨寿荣多年来潜心于少年儿童的书法教育,把自己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学生,让他们少走弯路。他深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应该发挥自己的余热,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培养更多的书法爱好者。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
玉林新闻网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历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