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03-12 第B02版:社会新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一张全家福,浓缩永恒亲情 |
——摄影师李鼎和与全家福的故事 |
作者:
本报记者黄剑红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2399 |
|
|
|
 |
最新的全家福是2014年正月初一在凤凰岭公园照的。 |
 |
1953年的全家福,很有时代的特征,那时的李鼎和(前排右二)还是个小孩。 |
|
|
|
|
马年春晚,随着《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温馨歌声,网友大萌子和父亲30年的合影如年轮一般呈现在亿万观众面前,“全家福”一下子“火”了,受到了人们的热捧。人们纷纷和亲人相聚一起,在镜头下微笑着,留下珍贵的记忆。 的确,翻看着发黄的老照片,照片中那时腰杆挺直的祖辈、目光坚毅的父辈、尚在襁褓中的我们,是不是让你心生感动?手中那一沓老照片,不就是你拥有的最珍贵的财富么? 近日,记者走进市民李鼎和家,倾听他众多“全家福”背后的故事,他真切希望,在外打拼的子女要常回家看看,用相机记录下每次与父母相聚的时刻。 来之不易的全家福 李鼎和的全家福,拍起来比别的家庭要艰难。由于大哥在1949年时就外出参加工作,后来又不断求学、进修,最终定居在北京,因为工作忙,没有假期,加上路途遥远,极少能回玉林看望父母。“不说整个家族的团圆,就是我们六个兄弟姐妹和父母的团圆,也是一种很难实现的奢望”。 “我们六兄弟姐妹和父母照的这张全家福,是唯一一张一家八口在一起的合照,最珍贵,最有纪念价值。”李鼎和说,“那一年刚好大哥请到假回来探亲,父母赶紧让嫁到钦州的大姐回来,一家子终于在一起照了一张全家福。”如今,这张珍贵的全家福被李鼎和放大并挂在客厅墙上,“虽然亲人不在身边,可看到照片,以前的点滴往事仍历历在目。”李鼎和觉得这些照片就是宝贵的财富。 李鼎和一家在20世纪70年代的全家福空缺,“因为那时候,我们都陆续下乡去了。” 断了十年的全家福,到1981年又得以延续。那年春节,李鼎和一家和岳父母家的亲人一起观看春节演出,演出结束后,大家以晚会幕布为背景,照了一张全家福。小孩坐在地上,长辈坐第二排的凳子,青年人在后面两排站着,大家看着镜头,面带微笑,留下了珍贵的合影。“这张算是比较多亲人团聚在一起拍的全家福。”李鼎和拿着照片,语气中既有欣慰,又参夹着一丝伤感,“如今很难有这个机会了,照片中的外甥们都分散在全国各地工作,结婚生子,有一个外甥女还定居在美国了。” 1983年春节,李鼎和远在北京的大哥携大嫂回家过年,全家人特地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全家福。六兄弟姐妹加上父亲、小孩,唯独缺了母亲。看着照片,回想往事,李鼎和不停地揉着被泪水打湿的双眼。“我的母亲去世得早,自从1961年拍的那次,往后的全家福都少了她的身影。” 全家福见证时代变迁 李鼎和是一名摄影师,每年春节或者是平时亲人相聚,他总喜欢叫大家照一张合影。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家福上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刚开始是兄弟姐妹,后来各自成家有了小孩,再后来还有了孙子孙女…… 卷了角的老相册,泛了黄的老照片,眯了眼的尘封记忆……翻看家里收藏的每个时期的全家福,李鼎和觉得,这已不是一张张简单的图像,而是时代变化的鲜活见证:在玉林,1985年以前的全家福,全是黑白照片。他家较早的一张照片,是1953年在外公家拍的。那天是外公六十岁寿辰,父亲请来相馆的人到家中拍照,9岁的李鼎和至今还记得相馆的名字叫“兄弟照相馆”。李鼎和跟父母、舅舅、舅母、姨妈、兄弟姐妹及表兄弟姐妹等20多个人,围着外公、外婆和一张摆着花瓶的小桌子,眼睛望着前方,微微露出笑容。老一辈基本都是穿着黑色大褂,表兄弟姐妹身着白色上衣,黑色裤子,还束起皮带,颇有学生朝气。服饰、发型都明显带着时代印迹。 直到1985年,玉林才有彩色照片出现。虽然照相用的是彩色胶卷,可玉林还没有彩色扩印机,冲晒还必须到广州去。2005年兴起数码照相。 李鼎和家较早的一张彩色相片是1987年拍的。为了这张照片,全家人各自把自己最好看的衣服翻出来穿上。 再后来的全家福中,各种新潮衣服、鞋子相继出现,爱美的姑娘还弄了烫染的发型,抹了口红,扑了粉底。“以前照片中的人朴素无华,现在的人越来越时尚、好看了。”李鼎和笑着说变化。 时光飞逝,几十年过去了,照片中的外公、外婆、母亲相继离开了李鼎和,后来父亲也走了。满脸稚气的兄弟姐妹,从少年长成青年,成家立业,再到皱纹布满脸庞、斑白了两鬓的老年人,儿孙绕膝。照片中的背景也随之变迁,一家人离开了泥砖堆砌的土坯房,到青砖瓦房,再后来买地建起了一栋天地楼。分散全国各地的兄弟姐妹更是买了房买了车。时间慢慢流逝,悄无声息。 然而,最近这几年,每年照张全家福已成为家庭的惯例。“有些年几个家庭能聚在一起,就拍大全家福,如果时间凑不到一起,小家庭也会照一张留念。”李鼎和说。今年也不例外,大年初一那天,他和妻子、儿子、女儿、孙女、外孙女到刚开放的凤凰岭公园游玩,顺便照了一张全家福。 儿子李创新,这个在照片里被祖父李家金抱在怀里的小孩早已长大成人。受到自己的影响,也爱上摄影这一行,而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今已是玉林小有名气的摄影师,家里很多全家福也都出自他之手。 让全家福记录亲情 回想在照相馆工作的时间,李鼎和印象最深的是,春节期间是他最忙的时候,“那时候的人过年团圆了就喜欢照全家福,城郊的人会叫我们到他们家中帮拍照,城里人则一般在除夕夜、正月初这段时间到照相馆排队等候拍全家福。” 到了现在,手机、相机普及了,“拍照片随时随地想拍就可以拍,真的成了随手拍,大家对一聚会就一定要拍照的概念反而淡了。”李鼎和对此感到有点失落,“现在的年轻人注重拍生活、风景照,不把全家福放第一位了。” 李鼎和认为,现在节假日多了,法律也规定要“常回家看看”,跟亲人团聚时,记得要用相机记录下亲人的容颜,让亲情得以延续。 仔细想想,留住珍贵的过往,的确不需要多么昂贵的摄影器材,也不用多么高水准的摄影技巧。简单的“咔嚓”一声响,需要持之以恒做下去,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用心、用情。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