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4-03-12 第A01版:要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 |
——三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作者:
本报评论员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1447 |
|
|
|
|
|
|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抓住反对“四风”这个重点不放,从群众最盼望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解决好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把改进作风的成效真正落实到“末梢神经”。 正在开展的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参与的领域更广,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直接。同群众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基层单位,如果作风不良,就会直接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活动就在群众的家门口开展,在群众的眼皮底下进行,涉及的大多是实际问题,面对的往往是现实矛盾,容不得半点敷衍,来不得一丝怠慢。唯有把心沉下去,把身子扑下去,真查、真改、真做,真真正正转作风,实实在在干事情,才能保证活动实效。 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要始终突出问题导向。我们的作风问题,根子往往在于思想深处。缺乏担当、不敢负责的“软骨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冷漠病”,心浮气躁、弄虚作假的“浮躁病”,铺张浪费、贪图玩乐的“享乐病”,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梗阻病”,得过且过、平庸无为的“懒散病”等“机关六病”,是我们工作中久治不愈的顽疾,是作风建设的大敌。“机关六病”的存在,首先还得紧盯自己,从我们党员干部自身寻找病源,来一次正本清源。 党员干部思想深处出现问题,对待群众的态度就难保不出问题。党性修养缺失,群众根基不牢,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左右我们的行为,进而受影响、受损害的就是广大群众。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存在的宗旨意识淡化、进取精神退化、工作推进虚化、履职能力弱化、生活追求奢化的“五化”问题,最终都可能转化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与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展露无遗。比如宗旨意识淡化,就可能无视群众呼声,不管群众疾苦,刁难群众、侵害群众利益;工作推进虚化,就可能工作漂浮、落实不力,虚报浮夸、欺上瞒下,等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问题解决了,实际问题往往迎刃而解。祛除“六病”“五化”顽疾,最奏效的办法是既查病源,从思想深处动刀,又能针对现实症状狠下猛药,决不让它扩散和复发。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既治本,又治标,双管齐下,刮骨疗毒,作风问题的沉疴必然得到祛除。 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就要针对现实症状,不回避、不遮掩,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关切。只要我们认真对照、深入查摆、广征意见,这样的地方不难找到,症状不难发现。群众办事难、政策落地难、民生保障难、权益维护难、基层强化难等“五难”,正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切身利益问题,正是让群众头疼的“老大难”问题。一些事情在我们看来可能以为是小事,在群众那里却是天大的难事。就拿“群众办事难”来说,一些部门单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折腾群众、办事拖拉、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群众不给好处、不托关系就难办成事。再比如“政策落地难”,一些部门单位在落实政策上“慢半拍、打折扣”,形成“中梗阻”,致使政策落空,好事办不好,群众空欢喜。将心比心,如果是我们党员干部自己去办事时遇上这样的情况,难道就不窝火么? 所以说,能不能打通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破解“五难”十分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扭住作风问题不放,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不等不靠、立行立改,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我们就真正抓住了着力点。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解决好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解决好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类问题,我们就一定能赢得群众的真诚喝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