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3-11-08 第B03版:健康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警惕:精神疾病趋向年轻化 |
|
作者:
本报记者卢宏荣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1411 |
|
|
|
|
|
|
近日,记者从玉林市第四人民医院了解到,精神疾病患者正呈年轻化趋势,而且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不例外。说出来可能不相信,年龄最小的7岁就想自杀,真有点触目惊心。 精神疾病趋向年轻化 玉林某小学有一个7岁男孩,在校受到老师批评,回到家又被家长骂,觉得“委屈”,就想到自杀。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的兴趣可以培养,但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有时会适得其反。有一初中女生,从5岁开始父母就逼其学钢琴,天真快乐的童年被枯燥的钢琴蒙上了一层阴影。在家长和老师的努力下,小女孩的钢琴坚持练到了六级。但性格也由此变得沉默寡言,敏感多愁,家里的弟弟不用学琴,也认为是父母偏心。她母亲为了弥补缺失,平时陪她玩的时间比弟弟还多,但也消除不了这个女生的逆反心理。初二转学,从原来学校的普通班转到新学校的重点班,经努力成绩排在班上中等水平,对这个女生来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进步。但老师没有了解她原来的情况,不知道她的进步所以没有给予表扬。当老师按照学校规定要求女生把头发剪短些,她却认为表扬没份问题总是针对她……终于多年压抑的情绪再也掩盖不住,精神崩溃,割脉自杀,幸亏发现及时才避免悲剧发生。 家庭因素不可忽视 单亲或抱养的孩子,由于没有完整的父母关爱,性格呈现孤僻、脆弱。有个单亲家庭的初一男生,刚开学没多久,就不想上学了,家长问其原因就是不说。但他认为书还是要读,只是现在不去,明年再读。经心理专家的逐步引导才了解到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对新的环境不适应,不会交往,觉得在家才有安全感。 家长拔苗助长的心态与做法,也是造成精神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某家长在孩子升学时不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选择学校,而是通过关系从普通高中弄到示范性高中的重点班。拔苗助长,水平自然跟不上,学习竞争又激烈,入学没几个月,由于压力过大承受不了,又出现“精神崩溃”。这种走后门的不正当现象还对其他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有一个男生,成绩比升上示范性高中的同学成绩好,但也达不到示范性高中录取标准,当然也进不了示范性高中。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成绩差的同学被录取了,心里产生了偏差,对社会的公平性产生了怀疑,无端烦恼的“忧郁症”就出来了。 如何预防精神病的发生 如何避免这么多的精神疾病问题的出现需要全社会的群策群力。玉林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黄英民介绍说,产生精神疾病的因素取决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四个方面,只有这几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共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他建议学校应重视并正常上心理卫生课,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健康心理自救知识,以便应对困难和挫折。同时,家庭是疗伤的地方,也是伤人的地方,家长不要给各种太多的限制和控制,不要把自己实现不了的目标强加给子女。父母不和睦,教育不一致,孩子不知听谁的,也找不到正确的发展方向,而“夫唱妇随”的“一致性”教育,孩子则较有安全感。 黄英民长介绍,营养不良也容易产生某些精神疾病。比如缺乏维生素C,身体细胞就不活跃,人也就不容易快乐;缺乏维生素B,抗压能力差,较易忧郁;缺乏维生素E,人就容易愤怒,不太“讲理”,容易埋怨人……人体所需的40多种营养因子,缺乏了任何一种都会对身体造成一些不良影响,所以均衡营养非常重要。除了正常饮食以外,还必须适当补充一些营养元素,增强体质,改善性格,从而改变命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