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3-08-19 第B02版:社会新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玉林异地商会:行善成风沉淀善行文化 |
|
作者:
钟小启 实习生 孙雯雯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1934 |
|
|
|
 |
今年“六一”期间,玉林市泉州商会到福绵管理区新桥镇献爱心。 |
|
|
|
|
古语云,商人重利轻义。 在玉林,有一帮异地商人,却总会在各种场合或逢年过节前夕展现公益爱心之举,比如爱心植树、为地震灾区捐款、资助贫困大学生、探望福利院的孩子,慰问部队…… 这就是玉林异地商会的一群商人,他们不是玉林人,却将慈善爱心播洒在玉林这片热土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富而好礼、富而好德、善行天下、感恩社会”的文明风尚,充分展示了商人文明慈善的良好形象。 初衷:感同身受 回馈社会 近日,记者探访了玉林多家异地商会。在玉林湘商商会,记者看到这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牌匾和奖状:“见义勇为”基金先进单位;法制知识进校园荣誉单位;爱心植树慈善单位等等。在玉林市泉州商会,记者了解到该商会组织过各类慈善活动,包括资助贫困学生,为地震灾区捐款等。 谈起做公益慈善活动的初衷,玉林市泉州商会办公室主任任烘威指着会客厅墙上玉林泉商的全家福告诉记者说,照片上的这些商人们都曾经有过艰苦的创业生涯,因而深刻地懂得贫苦的滋味,所以对弱势群体的困境更能感同身受,也更富同情心。 “这些穿着拖鞋打拼过来的商人,更加懂得困窘时渴望得到一点帮助的迫切感。”任烘威介绍说,泉州商人刚来玉林的时候,绝大部分都是白手起家,当时他们没有人脉,没有资金,没有地位。因为苦过,所以更加懂得贫苦人群的情感,因而只要在他们能力范围之内,他们都会愿意尽自己的心意来帮助。 除了情感上能产生共鸣的初衷外,回馈社会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内驱力。玉林湘商商会秘书长谢光荣说:“商人们之所以愿意做慈善,热心做慈善,更大的原因在于他们曾得到过社会和政府的支持,所以有了钱就想回报社会,给予贫困者一些支持和爱心。” 谢光荣介绍,20世纪八九十年代湘商们刚来玉林的时候,政府给企业很大的扶持,提供了许多优惠利商的政策,因而湘商们才得以发财致富。据悉,玉林湘商商会从2011年开始举行公益慈善事业,向玉林本地和他们自己家乡捐款捐资到目前已经累计达到300万元。 实践:感悟真善美 收获笑与泪 当慈善与商人联系在一块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质疑慈善目的的纯粹性和慈善行为的炒作性,对此,玉林各商会的负责人纷纷表示,公益慈善并不是一个狭隘的概念,其实很多商人都是在低调行善,而且在行善过程中还收获很多感动。 谢光荣就给记者讲了一个关于玉林湘商商会会长欧阳青松帮助劳释人员的故事。 2012年底,一名湖南岳阳籍劳释人员从外地来到玉林找朋友寻找工作,不料朋友已经离开玉林不知去向。该人初到玉林,人地两生,不知所措。后来求助公安人员时被介绍来到了玉林湘商商会,办公室人员在验证其证件后报告给了欧阳青松,他当时就表态:如果这人愿意留在玉林就安排其在自己的公司做工;若其不愿留就给足他回家的路费。 谢光荣说:“会长的一番话使得劳释人员深受感动,这些事迹并没有宣传,但是却实际发生了,对落难人员的同情心不会作假,商人的心亦是善良美好的。” 任烘威也说,一次他们去看望容县一位考上医科大学的贫困大学生,这学生从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随后改嫁对其不闻不问,很小的时候起她就要一边上学一边做农活,此外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奶奶。 “我们每次去看望好几个受资助的贫困人群时,看到他们家里的情况,眼泪都忍不住啊!那次我们原本计划是资助5个人,每人2000元,但是看到那情景后那个大学生当即给了5000元,给她奶奶1000元。” 任烘威说:“我们做公益做善事,并不是为了什么回报,我们渴望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无关作秀,在这个过程里就可以收获感动。” 发展:善行常态化 机制规范化 近些年,随着玉林异地商会在慈善这一块的重视度不断增强,针对慈善面不广、量不大、持续性不强等一些问题,玉林各异地商会纷纷采取相应的措施,意在使商会慈善文化不断发扬和继承下来。 谢光荣表示,为了使商会慈善发挥实质性的效果,玉林湘商们决定使部分活动常态化,列为商会例行活动。其中包括建立相对应的救助基金,用于资助上学贫困的学生;还包括义务爱心植树。据悉,湘商们现已在玉林植树788棵,平均每个会员植树2棵。 “我们会不断完善慈善运营机制,其中包括规范资助机制,整个资助流程会设定很多,形成一个十分严密的机制,从而真正将慈善事业落实到实处。”任烘威说,首先资助对象上,玉林泉州商会想挖掘“一手材料”,即找到身边真正困难的需要帮助的人群;在资助形式上,商会会把钱直接送到受助者身上,不通过任何中介机构;另外,还会重视反馈信息,真正给予受惠者延续性的有效帮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