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3-07-04 第C02版:理论与实践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玉林 |
|
作者:
中共玉林市委党校理论学习中心组 执笔:谢伟丁爱微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2870 |
|
|
|
|
|
|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十八大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引起人民大会堂内党代会代表们雷鸣般的掌声。党代会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并且提出了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是党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当前,玉林市正在全力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大部署。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万众一心建设美丽玉林,为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准确把握建设美丽玉林的美好愿景 建设美丽玉林作为全新的理念,美丽玉林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要建设怎样的美丽玉林?全市人民对此充满憧憬和期待。美丽玉林之“美”,应是全方位的。美丽玉林,美在山川,美在环境,美在生活,美在文化,更美在人文。美丽玉林,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不是美丽玉林。山清水秀是公认的美丽景色,但是如果经济落后,群众长期贫穷,这种美丽很难维持长久。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没道理。守着绿水青山,却要讨饭吃,群众肯定不会答应。让群众饿着肚子保生态,与“以人为本”背道而驰,最终也保不住生态;山清水秀却人文退化,也不是美丽玉林。山清水秀是上苍的恩赐,但是如果人文退化,秩序混乱,再好的山水也会被糟蹋。社会以诚信为本,规范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达到人们生活的和谐与幸福。政府以公信为基,建设美丽玉林需要构建人民满意的政府。民众以互信为根,构建民众互信体系,才能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才能建构美丽和谐的家园。 建设美丽玉林的美好愿景,就是要描绘“天蓝地绿水净人和”的秀美图画,就是要共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她要有山清水秀的自然之美,要有资源节约的朴素之美,要有人文风化的文化之美,要有统筹城乡的制度之美,要有科学发展的格局之美。要让680多万玉林人活得有保障、活得有尊严、活得有自信、活得有希望,幸福感、舒适感和自豪感逐步提高。建设美丽玉林的美好愿景,就是要创造历史之美与现代之美交融,奋进之美与和谐之美相映,最终交织成一幅环境友好、民心舒畅、政治清明、健康发展、和谐共处的壮丽画卷。 二、坚定不移建设美丽玉林的基本方略 如何建设“美丽玉林”?2013年玉林市《政府工作报告》按照“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把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推进美丽玉林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做出了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抓好环境整治、积极推进生态建设的重大部署。我们要牢牢把握世界发展的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拓展和创新,稳步、整体、科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必须以“环保是底线、生态是王牌”为引领,牢固树立区域特色的生态理念 我们要发展,也要生态。在全力补上“经济发展课”的同时,我们要坚决走好“生态文明路”。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环保是底线、生态是王牌”的理念,把建设生态和环境保护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进一步形成生态环保工作的强大合力,形成“千斤担子众人挑,美好家园齐心建”的格局;要以一看天空蓝不蓝、二看流水清不清、三看百姓口袋鼓不鼓,作为检验和衡量美丽玉林建设的形象要求,在扩张总量中主动调优结构,在倒逼转型中能动壮大实力,严格把好工程项目准入关、环保设施建设关和污染达标排放关,严守发展底线;要将公民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制度化轨道,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必须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导向,全面发展区域特色的生态经济 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塑造美丽玉林的鲜明体现,也是衡量我们是否建成美丽玉林的核心标准。推进绿色发展,要坚持当代与长远持续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严守主体功能、基本农田、自然生态、水资源保护4条红线;要强调在发展模式上,不能再粗放发展,不能再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消耗自然资源、追求数量扩张来实现增长;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大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全面推广清洁生产,着力将玉柴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打造成全区生态工业示范园,着力打造一批低碳环保产业聚集区和低碳生活居住区,将玉柴集团、海螺集团(玉林)等一批龙头企业建成循环经济示范典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最严格的环保准入门槛、最严格的环保考核问责制度。 (三)必须以“扮靓秀美城市、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为目标,积极打造区域特色的生态环境 生态承载条件是一座城市的发展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座城市的基础建设,生态环境优势是一座城市的竞争优势。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形成城市的发展优势;就是要着力推进生态系统工程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流域生态系统。当前,全市上下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战略思维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全面贯彻实施“绿化工程”、“净化工程”、“序化工程”、“亮化工程”、“畅通工程”等五大工程,大力构建绿色生态环境,建设宜居生态城市。同时,坚持生态建设规划向镇村延伸、生态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向镇村倾斜、生态环保管理向镇村覆盖,打造有特色的生态镇村。 (四)必须以“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持续推进”为保障,建立健全区域特色的生态制度 体制可以管住长远,机制可以形成导向。建设“美丽玉林”,必须创新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建立健全具有玉林特色的生态制度。政府要从顶层设计入手,以全新的思维创新体制机制,让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干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让生态文明的意识在社会各领域开花结果,让“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环境安全”、“秩序安全”、“公共安全”不再成为社会热议话题,让自豪感和幸福感充满我们的社会。通过加快建立健全准入标准机制、市场退出机制等,引导各县(市、区)和各产业园区发展特色产业、生态产业,限制不符合生态功能的产业扩张,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吸纳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项目和产业的集聚,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推进。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十八大报告以少见的、动情的叙述方式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建设美丽玉林需要全市人民积极行动起来,一步一步攻坚克难,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执笔:谢伟丁爱微)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