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3-07-04
2013-07-04 第A03版:时事新闻 【字体】大 |默认 |

“蛟龙”“蛟龙”入海

“蛟龙”号此次下潜主要目的是到海山区提取岩石等样本,并进行海底地形测绘与测量

作者: 张旭东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658
7月3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生物专家李新正准备进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7月3日,"蛟龙"号被吊起,准备布放至水中。(新华社记者张旭东摄)
    新华社“向阳红09”船7月3日电(记者张旭东)正在南海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日在“蛟龙海山”下潜,这个潜次是科学下潜,主要目的是到海山区提取岩石等样本,并进行海底地形测绘与测量。
    3日9时6分许,“蛟龙”号被布放至水中。约10分钟后,潜水器开始注水下潜。这次下潜深度在3500米至4000米,下潜至海底大约需要110分钟。
    这次下潜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唐嘉陵担任主驾驶,搭载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生物专家李新正下潜,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张东升作为设计师一同下潜,并负责海底地形测绘与测量。
    据航次现场指挥部介绍,潜水器到达海底后将爬一个非常陡的坡,到达海山的火山口,途中用机械手提取岩石等样本。这项任务完成后,预计用1.5小时进行海山区的地形测绘与测量。“蛟龙”号计划15时抛载上浮,在海底航行约2公里。
    李新正说:“我对这次下潜非常期待。除了岩石样本,还希望能在这个海域采集到珊瑚和海绵等样品。”
    这次是“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第6次下潜,也是在“蛟龙海山”的第2次下潜。“蛟龙海山”的首次下潜是工程下潜,主要是测量潜水器的长基线定位系统。由于这个海山没有名字,因此航次现场指挥部和随船科学家一致同意将这个海上命名为“蛟龙海山”。“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共分为3个航段,预计需要110余天。第一航段在南海开展定位系统试验,同时兼顾“南海深部科学计划”,对海底生态系统、生物和地形等进行调查。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玉林新闻网
 
玉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