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3-06-20
2013-06-20 第A03版:时事新闻 【字体】大 |默认 |
凯旋

香港科学家乘“蛟龙”号返回

作者: 张旭东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707
  6月1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被吊出水面。(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摄)
  6月19日,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邱建文在出舱口挥手。(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摄)
    新华社“向阳红09”船6月19日电(记者张旭东)搭载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邱建文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9日17时左右返回母船,潜水器同时带回了蜘蛛蟹和冷珊瑚等珍贵海底样品。
    19日9时27分左右,“蛟龙”号被布放至水中,大约15分钟后,“蛟龙”号注水完毕开始下潜。此次下潜的区域与17日和18日的下潜区域相同,都是南海一冷泉区,水下作业约4.5时。15时42分,“蛟龙”号抛弃压载铁开始上浮,17时左右被回收至母船甲板,邱建文等三名下潜人员出舱。
    邱建文回到甲板后,被其他几名科学家浇了5桶水表示庆祝。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告诉记者:“西方国家有这个传统,就是第一次乘潜水器下潜上来后,会被浇水表示祝贺。”
    浑身湿透的邱建文说:“下潜感觉非常好,下去以后发现海底真的非常奇妙。潜水器定位功能很强,潜航员付文韬的机械手操作也很好,抓到了很多海底样品。”
    记者在“蛟龙”号前端的采样篮内看到最显眼的样品就是一只蜘蛛蟹。这只蜘蛛蟹颜色与我们常见的螃蟹类似,不过它的几个爪非常长,现场粗略测量超过40厘米。此外,采样篮内还有褐色和白色的双壳类生物、一株红色的冷珊瑚和碳酸盐样品等。
    这次是“蛟龙”号第55次下潜,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付文韬担任主驾驶,中船重工702研究所“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叶聪一同下潜。这个潜次是“蛟龙”号首次以科学应用为主的下潜,超额完成了在冷泉区取样和高清视频记录的预定任务。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共分为3个航段,预计需要113天。第一航段在南海开展定位系统试验,同时兼顾科学研究,包括对海底生态系统、生物和地形等进行调查。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玉林新闻网
 
玉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