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3-02-20
2013-02-20 第B04版:文化视野 【字体】大 |默认 |

四十年来见太平彩灯莫过鬱林城

——元宵话彩灯

作者: □禤光铭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2276
    清乾嘉时代鬱林籍学者、诗人苏宗经在他的《元宵》诗中有佳句:
四十年来见太平,彩灯莫过鬱林城。
    元宵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灯节,每到这时,各式花灯悬于街头、社庙及厅堂,随风摇曳,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煞是眩目。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我市民间至今仍沿袭元宵挂花灯、观花灯的习俗。
    花灯,又名彩灯,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也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工艺品。花灯兼具生活功能、民间习俗和艺术特色三大亮点。
花灯起源
    据说花灯是从汉代开始留传下来的。西汉时,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玉帝命火德星君在正月十五火烧京城。文帝非常恐慌,便召来群臣计议,大臣东方朔献计说,可以向火德星君求告说情,免此一难。正月十五日,火德星君果然驾临京城。文帝率群臣和京城百姓拜伏恭迎,哀告火德星君看在万千黎民的分上,不要火烧京城。火德星君不忍生灵涂炭,无奈圣命在身,不敢违犯天条。正左右为难之际,东方朔又献一计。当夜,京城长安内外,从皇宫到百姓庭院,都依东方朔之计张灯燃炬,一片通明,与白昼无异。火光直透云霄,火德星君见那景象果如天火降临一般,料得足以瞒过玉帝,便回天庭复命了。此后,每年正月十五,京城便张灯燃炬,以示纪念。且用糯米粉团成丸子,状似珍珠,俗称“元宵”,表面上是敬火德星君,实际上是想用糯米糕粘住他的牙齿让他少说话。从此此俗即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元宵挂灯
    元宵节迎花灯的习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玉林本地元宵挂灯,其沿袭历史和程度比周边地区尤甚。
    灯在岭南民间有“光明”和“添丁”的含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而“灯”与“丁”谐音相同或相近,代表生男孩。在我市城乡,民间习俗都把正月初十称为“头灯”日,正月十六日称“完灯”日。“初十日,凡生子家买纸挂灯祖祠神庙以为庆。古时有上元节盗富家灯盏,置床下令人有子。今颇沿此风,但所盗系社庙新挂之纸彩灯耳”(见清光绪《鬱林州志·舆地风俗》)。《州志》还详细描述了“完灯”日,鬱林州城游灯的盛况:“十六夜,附城各神庙内制造大小灯,争奇竞巧。为鱼、龙、虫、鸟、花、果、云、水等形。其排灯高六七尺,阔四五尺,面如山岩,可装火数十支,人舁以行。不为棚灯,而为游灯舆。各庙神随之由城外入城内,转出游四厢。灯以百计,火以斤计,音乐喧天,人民拥观如潮,有暗尘随马之景。至五更而散。”鬱林州城大闹元宵实况跃然纸上,真是“千州万州不如鬱林州”!
花灯种种
    中国花灯是多种技法、多种工艺、多种装饰技巧、多种材料制作的综合艺术。花灯种类繁多,有宫灯、纱灯、花篮灯、走马灯等。形状有圆形、正方形、圆柱形、多角形等等。
    宫灯,是中国驰名世界的特种手工花灯艺品。因其多为皇宫和官府制作和使用,故有此名。现存最早的宫灯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朝宫灯,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宫灯的制作十分复杂,主要用雕木、雕竹、镂铜做骨架,然后镶上纱绢、玻璃或牛角片,上面彩绘山水、花鸟、鱼虫、人物等各种吉祥物。
    走马灯是花灯艺术中一类独特的观赏灯种,以两广走马灯为最佳,其声誉传遍海内外。走马灯通常是在灯中置一转轮,在其上贴好用彩纸剪成的各式人物、花鸟等形象。轮下点燃蜡烛,热空气上升,引起空气对流,使轮子转动,纸像也就随之转动,画面连续不断,动感很强,引人入胜。
    纱灯是用麻纱或葛麻织物作灯面制作而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红纱灯亦称红庆灯,通体大红色,在花灯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贴有金色的云纹装饰,底部配金色的穗边和流苏,美观大方,喜庆吉祥,多在节日期间悬挂。影纱灯则以各色麻纱蒙制,上面多绘花鸟虫鱼、山水楼阁等,并配上金色云纹装饰及各色流苏,更是五彩缤纷,争奇斗艳,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现时玉林城乡节庆仍多见悬挂这类纱灯。
    花篮灯是岭南地区用于元宵节挂灯的最常见的品种,因其外形似花篮而得名。玉林民间的花篮灯制作并不复杂:先用竹篾或钱线制作花篮形骨架,灯架中间,扎数圈竹圈于灯壁上;外表用各色宣纸或轫性好的色纸糊在骨架上,上面彩绘山水、花鸟、鱼虫、人物等各种吉祥喜庆的题材;四周加贴上飘带形的、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样的条幅;下部再缀以彩纸流苏即成。
诗咏花灯
    隋唐以来,历代诗人均有元宵观灯的佳句,如隋炀帝在《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中,有“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而唐诗中最多:崔液在《上元宵》中有:“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张祜《正月十五夜灯》中:“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李商隐诗中“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卢照邻《十五夜观灯》中“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等诗句,都是描述唐代元宵节观灯的盛况。此外还有[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元好问《京都元夕》:“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清]董舜民《元夜踏灯》:“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这些诗句,都把元宵节与观灯熔在一起。
    [清]鬱林籍学者、诗人苏宗经(1793-1864)的花灯诗,更见诗人对玉林花灯的钟情和对桑梓的挚爱:《元宵》四十年来见太平,彩灯莫过鬱林城。人民趋闹连村出,祠宇挟神逐路迎。照地金花周四境,喧天鼓乐到残更。笑他街市人家乐,姻戚今宵处处盈。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玉林新闻网
 
玉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