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2-03-14 第B02版:教育园地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终身从教 无怨无悔 |
——记广西特级教师、容县自良镇退休教师冯以农 |
作者:
□本报通讯员秦崇广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2505 |
|
|
|
 |
退休后的冯以农老师仍然经常抽时间看书学习。 |
|
|
|
|
龙年春节前夕,笔者来到容县自良镇中平村采访,看到年届八旬的退休教师冯以农不顾寒冷,一边义务给农友写春联,一边向农友传授联对知识,一种敬佩和感动的心情油然而生。当地群众称赞说:“冯老师是活到老,育人到老的楷模,值得大家学习,也值得好好宣传。” 山旮旯学校里的“孩子王”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冯以农因为“家庭出身”问题,从一个地处繁华地区的中心学校调派到黄巢分校任教,一下子成了山旮旯学校里的“孩子王”。 黄巢分校是浪水乡长寿中心小学的一个分校,是远离村公所、中心校六七公里大山深处里的山旮旯教学点。据了解,建校以来,只有三个年级的复式班,服务半径以黄巢为核心以下共六个生产小队。每学年,每班学生一般保持三十到四十多人。教学班的设置,根据每年生源,以隔年招生的模式,开设一二年级或二三年级复式班。配备一个公办教师和一个民办教师。 初开学,适遇时任民办女教师结婚,她也随着丈夫,走出大山远走高飞去了。后来,再也找不到愿在这里扎根的民办教师,冯以农就一个人挑起分校里的教学担子。 冯老师在复式班教学还是个新手,幸好在过去的学校任教时,从刊物上认识了杭州市教研室教研员宋寿朝,该同志给他提供大量复式班教学资料,从课程搭配到时间安排,从学生思想管理到写备课教案……给虚心好学的冯老师指点迷津。 冯老师在黄巢教学最为成功的是那独树一帜的“学生思想管理、家校联系”的方式方法。在校内,办墙报,设表扬台,学生早到早读,给贴上一面小红旗……学生中的好人好事,凭着他在外地学到蜡纸套色印刷的本领,自办“红领巾”小报,自己编辑、自己刻印,半月一版,把学生中的好人好事、学习动态印出来,图文并茂的小报,发给家长,让住地边远、分散山村的家长,及时了解子女在校情况。 至于他的个人生活,菜地在校旁自己种,柴火在校旁的山上取,用竹涧把山上的泉水引到厨房,油盐米趁假日从长河墟挑回来,肉菜借家长赶集请代捎一点。不断考验冯老师的可算是每周一晚的学区“业务学习”制度,他不管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从未缺席。在绵绵大山中,时有传闻大山有虎叫,为了第二天准时上课,冯老师把一切危险的事儿,全抛脑后。往往在晚上十时过后,提着火把,呼叫渡船,渡过对岸。然后踏着崎岖的山路,沿着大山里的小溪流,跨过一条条小木桥。桥下潺潺的流水声,山上呼呼的风吹木叶声,不时从耳边飘过。更为可怕的是,走不远总会遇到一条条青竹蛇横在路上,胆色过人的他总是一跨而过走完六七公里的夜路,平平安安回到学校。 冯老师在山旮旯的学校里任教,不仅仅是黄巢,还是在扶昨、白饭、浪水……那些山区小学,都是一些年轻教师望而却步的地方。但他的流下的汗水没有白费,他教过的学生不少已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有的当上了乡、镇党委书记,有的当上了部门领导,有的在教育科研部门工作,有的当上了企业老板……曾有一天,他的学生吴华森,趁着从武汉回家探亲的机会,手提水果、茶叶,登门拜访已经退休多年的冯老师。吴华森深情地说:“师恩难忘,非常感谢冯老师六十年代在浪水学校担任我的语文老师,在推广普通话实验班里,教我学到能讲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今天我得到了实惠。我参军,因为我能用南北语言在部队里战友沟通,从一个小小的士兵晋升到在铁路军用运兵车里,还当上了副营级的‘军代表’。如今,又转业在武汉市农业银行工作。没有你那时的普通话教学,就没有我吴华森的今天。” 潜心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打拼 1977年的春天,粉碎了“四人帮”,党中央着手开始拨乱反正,相继开了科学大会、教育工作大会,社会上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逐渐形成。乡镇恢复了教育辅导机构,由语、数辅导员管教学业务。当时组织把冯老师从山旮旯学校调回自良中心学校担任语文辅导员。从此,具有二十多年教龄、年近五十的冯老师,在教育改革的新征程上再起步,让他在小学教学改革的前沿有个打拼的机会。 1982年,玉林地区各小学开始使用全国统编新教材,为了使现任114名语文教师早日过好教材关,他千方百计从杭州、上海等地,引进资料,动手油印。在1982~1983年的专题讲座、学习辅导、中心发言、分组研讨,全镇106名语文教师获得地区教育局发给语文教材、教法合格证书,占应考教师的93%。这一来,为全镇语文新教材全面铺开,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同年,县教研室围绕“如何教好语文三类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新课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冯老师带着课题,扎根、蹲点自良中心小学,和教师一起研究教材,一起备课,一起研究教法,深入课堂听课,设计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后来,自良中心小学语文组总结的“精讲多练,读写结合,联系实际,加强训练”的十六字经,受到县教研室的关注和重视,先是召集全县各乡镇骨干教师,在自良镇召开全县性大型语文教学研究会。继而在1983年冬,又赢得地区教研室在自良镇召开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交流会,自良中心小学高、中、低三个语文教研组均在大会上发了言,得到与会者的肯定和好评。1984年,他撰写的题为《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多”与“少”》论文,获得地级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1986年12月21日,是冯老师最为难忘的日子,他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时刻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严格要求自己,放开手脚在教学改革领域里打拼,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在培养、帮助新教师的成长上,他花在研究小学作文的心血更多了,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1年,他获得广西“特级教师”荣誉称号。 发挥余热育人到老 1994年正式退休后,冯老师继续发挥余热和他的文学和书法特长,常常义务为当地村民书写或改写对联和条幅。他还不定期到附近村校了解教育教学情况,向年轻教师传授育人方法,组织当地村民开展学习农科知识,让农民掌握农业技术,夺取水稻和沙田柚优质高产。现在,他所在的中平村已成为容县最为有名的沙田柚生产示范村,不少村民靠科学种植沙田柚年收入十几万元,建起了漂亮的小洋楼。当地干部群众都说:“中平村的变化,有冯老师的一份功劳。”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