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1-09-20 第B03版:民生服务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这个石龙诗社不简单! |
他们是地处偏远山区的庄稼汉,十几年里出版了7本诗选,多次在《中国楹联报》上征联,举办过全国农民杯征联比赛—— |
|
|
|
|
|
9月1日,记者跟随玉林市山歌协会来到容县县底镇县底村,参加“玉林容县山歌联谊会”。本是一场很普通的民间山歌交流活动,一边是玉林山歌协会的“干将”,一边是县底镇几个村的山歌能手,大家你一唱我一和,忙得不亦乐乎。但是,记者很快有了意外发现,主办这次山歌联谊会的单位竟是一个“诗社”!在这地处偏远充满泥土芳香的山区,突然冒出一个雅气十足的诗社来,记者一时还回不过神。 “我们石龙诗社成立十几年啦。”在县底村石龙诗社的会所里,创始人卢定汉老先生笑呵呵地说,“成立至今,我们一共出版了7本诗词选集及5本个人诗集,还办了24期《石龙诗联报》……”介绍起石龙诗社来,63岁的卢老汉的话有如滔滔江水。耕田赋诗的生活 在石龙诗社里,记者一边品着淡淡的绿茶,一边慢慢地听着诗社的人员介绍着□本报记者邱临实习生张瑜他们的历程。县底镇县底村地处容县北部山区,这里山清水秀,自古以来这里就有唱山歌传统,老乡们隔三岔五或在村头或在山林唱歌会友。“那时我们是下地干活也唱,上山刮松脂也唱。”而玉林山歌就是“七言成句,押韵而歌”。 卢定汉及诗社成员们从小就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成长,所以他们哪个不是唱山歌、唱木傀戏的能手?“我们县底是容县唯一的革命老区,那时工作队来时,都是把宣传内容编成快板书,或是编成当地人喜闻乐见的山歌来唱。”卢定汉说小时候的偶像就是这些宣传队。谁说农民只会用犁 受父辈们的影响,卢定汉和他的小玩伴们早在小学阶段就能自编自唱山歌了,并成了远近闻名的小诗人。“我的作品最早是50年代初在你们《大众报》上发表的咧。” 上世纪50年代,他们编诗歌歌颂合作社好,歌颂人民公社、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分田分地等;60年代,他们用山歌宣传政策;80年代时,他们用诗歌宣传计划生育、党的方针政策。“那个时候起,我们这些以种地为生的青年农民在乡里相当活跃,编唱山歌成了我们种地之外的重要生活部分。” 1996年,卢定汉与一班平时一起吟诗作对的朋友成立了石龙诗社。“那会为迎接香港回归,别说有多激动了。”成立之初,他们就在县底镇上办起了“庆香港回归”征联活动,远近前来应征的乡亲有百多人,这在当时的容县可是轰动一时。墙内开花墙外更香 从此之后,石龙诗社每到春节期间年年向社会开展征诗征联活动,成了容县周边地区最活跃的社团。后来干脆在《容县报》上征联,后来慢慢地,到《中国楹联报》上征联了,还办起了全国农民杯征联比赛呢! “我们以家乡的景点为联,向社会征联”,卢叔说印象最深的是他们为大水三片石景点出的上联“磊落容山三片石”征下联。 诗社成立九周年时,他们又出一联“九载耕耘,九卷诗书传达室万里”,那时应征的诗友不但是本地的,还有外省的,全国各地都有应征的信件寄来。 从去年开始,他们利用三月三唱山歌这个平台,推陈出新举办起了“十唱容县好风光”定唱词山歌比赛,用提倡新生活新风貌的山歌内容,让群众比唱、音、调、表情。“去年的山歌会盛况空前,连我们都没想到,除来自我们县底镇外,自良、松山、石寨、容城等乡镇一下子来了60多名歌手参加比赛。我们镇的中学也有学生来唱呢,光山歌迷来看比赛就不下千人。”看着卢叔描绘着当时的情形,不难看出那是个多么壮观的山歌盛会呀! 如今,15年过去了,他们的质朴依旧,平时大家还是下地种田的庄稼人,到了节假日、农闲时节他们又成了不折不扣的诗人、民间山歌手。十数载里,石龙诗社不但培育了一大批农民诗歌创作者,还整理出版了诗词选集共七集,个人诗集五集,还挖掘整理出版了《县底史话》两卷,编排出版了《石龙诗联报》共24期…… 通过征联、出版刊物,他们的诗友遍布天下,现在他们普遍年过花甲之年,还依然执着,这就是我们的石龙诗社的诗人们。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