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1-07-22 第C02版:北流新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弘扬粤韵执着奉献 |
——记热心弘扬粤剧文化的老共产党员窦飞 |
|
|
|
|
|
人老了,应该怎样活着,才会更充实,更有意义。一位年已八旬的老共产党员窦飞,以弘扬粤剧文化的行动,给我们最好的回答。 窦飞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个国家干部。虽已退休多年,但窦飞同志并没有闲着,他在为弘扬北流粤剧文化作奉献。 窦飞年轻时期就热爱粤剧。在没参加工作之前,他所在的岭垌村有一家瓷厂,该厂有一台留声机,只要有时间,他就不失时机借着使用,他一手摇着机把,一边聚精会神地听着粤剧,听得入迷时,竟有时饭也忘记吃。后来他参加工作,只要有机会,就从广播中收听粤剧。60年代有了收音机,对收听粤剧就更方便了。即使出差在外地,他也随身带着收音机,他说:“身在外地听到粤剧,感到特别亲切,真有心旷神怡之感。”后来有了电视,工作之余必看粤剧。退休后,他到玉林办企业,玉林有多家粤剧私伙局,每逢开局,他必定到场。他对粤剧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 2003年,他回到北流定居。据说,北流是有个粤剧协会的,但组织瓦解,人员分散,基本没有活动,处于濒临消亡状态。回顾六七十年代,北流的粤剧事业曾经辉煌,县有粤剧团,街道有粤剧团,民乐、新圩、隆盛等乡镇也有粤剧团。而现在竟然轮落到这等地步,看到这种情况,他既焦急又难过。他深有感慨地说:“一旦粤剧这朵梨园奇葩在我们这一代消亡,我们将成为粤剧文化的罪人。”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为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岭南文化做点工作。于是,他下定决心,继承粤剧事业,弘扬粤剧文化。他自费购买了一套小音响,每天早上用一架行李车,把小音响拉到荔枝公园的树荫下播放粤曲,播着播着,吸引了一批粤剧爱好者到场听曲,一些粤曲发烧友兴趣来了,就拿起麦克风高歌一曲,倒也乐趣多多。这样,听曲的、唱曲的越来越多了。 后来,他又自费添置了高级音箱、调音台、功放机、高级麦克风、扬琴等一批音乐器材,这样,荔枝公园这么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可以经常听到优美动听的粤曲了。但是窦飞并不满足,他想,如果把这些粤曲爱好者组织起来,组成一个艺术团体岂不更好吗?他把这一想法向这些粤曲爱好者提出,大家异口同声地赞同。至于这个艺术团叫什么名称呢?大家认为,已故总理周恩来把粤剧称为“南国红豆”,就叫“红豆曲艺团”吧。就这样,“红豆曲艺团”正式创办起了。“红豆曲艺团”的创立,得到对粤剧较有研究的北流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罗崇荣鼎力支持,罗崇荣还亲自操琴担纲。现在每逢周二、四、六,他们都会在市荔枝公园、喷泉广场、桥头公园等进行粤剧演唱活动,还多次深入民乐、新圩、清湾等地演唱交流,深得群众好评。 每逢活动日,他提前把音响设备搬到活动场所,演唱结束后,他又收收拾拾,把音响搬回,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十年如一日,为粤剧事业操劳奔波,这种执着奉献精神,真令人感动和敬佩! 如今,窦飞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红豆曲艺团”的成长壮大,该团已拥有50多名成员。由于窦飞的无私奉献,北流市政协常委、新兴五金交电化工公司董事长梁承权先生十分慷慨支持粤剧事业,今年春节,在梁承权先生的支持下,组织了一场独具北流特色、充满粤韵的春节晚会。 窦飞是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共产党员,正因为他无私奉献和崇高品德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说起他,爱好粤剧的人无不交口称赞。 窦飞曾赋诗表达对粤剧的热爱:“红豆随风送苾香,陶然若醉旷怡扬,但得梨园奇葩艳,有幸家居粤桂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