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1-07-22 第B03版:民生服务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大暑:健脾祛湿慎防中暑 |
|
作者:□本报记者 詹丽萍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1088 |
|
|
|
|
|
|
7月23日是大暑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开始了。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大暑一至,高温和潮湿就成了主要的气候特点。医生建议,大暑时节要着重防中暑,多吃消暑清热和化湿健脾食品。 着重防中暑“阴暑”也伤人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经常会出现高温天气,在这酷热难耐的季节,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部的梁主任提醒,暑为阳邪,在炎热的天气里,如果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多为中暑先兆。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 大暑预防中暑的同时也要预防“阴暑”伤人。何谓“阴暑”?即久处空调房,或出汗后用凉水洗澡或大量喝冷饮,或在室外铺上凉席睡觉等,“阴暑”往往会出现恶心、头痛或伴沉重感、鼻塞流涕、喉痛咽干、四肢酸痛、肌肤发热而无汗等症状,有的还伴有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等,这些即为中医学上所说的“阴暑症”的症状。 梁主任提醒说,预防“阴暑症”,注意不要过于贪凉,不要露宿或通宵达旦地使用电扇、空调。还要注意节制生冷饮食,避免在大汗之后立即进行冷水浴。预防中暑的方法,就是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有条件的人,进入夏季后,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方,也可在暑热之季服用一些仁丹、十滴水等。多喝些盐开水,可以补充体内失掉的盐分,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另外,多饮茶水也是一个防暑的好方法。 多吃消暑清热和化湿健脾食品 说到七月里最常见的现象,莫过于厌食了。特别是在三伏天里,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体重减轻、精神不好等症状尤为普遍。食欲不振的现象到底是何原因引起的呢? 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保健专家温主任认为,大暑期间的厌食症状,多与脾胃受凉有关。《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说:“长夏善病洞泄寒中。”我们知道,“洞泄”指的是拉肚子;脾胃属中焦,脾胃受凉称为“寒中”。这是因为天热,人们常吃冷饮,喝冰水,致使脾胃功能失常。所以,要改善夏天的厌食现象,首先应祛除脾胃的寒气。 在大暑时节,饮食方面宜清淡,宜多吃一些具有消暑清热、化湿健脾、生津止渴益气的食物来补充阴气,平衡人体的湿热,而应季上市的各种瓜类就是不错的选择,如苦瓜、丝瓜、黄瓜、菜瓜、番茄、茄子、芹菜、生菜、芦笋、凉薯等。由于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药粥对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都是适宜的。但是药粥虽说对人体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据每人的不同体质、疾病,选用适当的药物,配制成粥方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