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1-07-11
2011-07-11 第B03版:教育园地
【字体】
大 |
默认 |
小
今年3月14日,北流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倾力支持发展教育事业,高调提出要把北流市打造成“幸福教育之城”,让教师有职业的幸福感,让学生有学习的快乐感,让家长有对教育的满意感,走出一条具有北
幸福教育,淡淡花香馥郁铜州大地
——北流市全面实施“幸福教育工程”掠影
作者:本报记者 胡富光 通讯员 冯朝学 刘军海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4036
北流市职业教育中心教学实训大楼建筑面积达16000多平方米,是广西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教学实训大楼。
毕业离校的北流市九中学生为辛勤的老师送上感恩祝福。
职业学校学生在学校里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
今年一开春,北流市委、市政府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全都与教育有关:开春第一件大事是为教师提高工资待遇,每个人的工资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让全市12000多名教职工乐开了怀;开春第一个剪彩项目也是教育项目,开工建设北流市三中新校区,经过5个多月的建设,市三中新校区已经初见雏形,今年秋季期就可以招进第一批学生了;开春第一项民生工程就是开工建设六靖镇农村教师限价商品房,商品房一期工程共推出了200套限价商品房,打造“高质量、高品味”的教师之家。六靖镇沙冲小学一位来自桂平市的特岗男教师杨福高一脸高兴地对记者说:“政府的这项民心工程,确实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啊。虽然现在身在他乡,但一想到自己不久后就可以在这里拥有个温馨舒适的家,心里感到特别暖和,以后可以更舒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了。”
“北流‘幸福教育’是一项民心工程,花繁叶茂,硕果累累!”这是记者在北流采访时听得最多的一句话。
是的,北流市近段时期以来从传统文化、管理规范、捐资助学、家校联合等方面入手实施的“幸福教育工程”,由于各部门通力合作,部署周密,措施有力,已经在铜州大地上遍地开花,散发着淡淡的幸福花香,沁人心扉。
传统文化,让幸福教育有了根本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意思是说,想要小木长成参天大树,就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4月13日上午,地处北流市最南部的乡镇——清湾镇八桂文体馆内掌声如潮,清湾镇全镇的村支书、村委主任、镇政府领导干部、镇初中师生3000多人正如痴如醉地聆听国学大师黎松峭教授讲授弟子规,报告会历时3个钟头,高潮迭起,群情激昂。这只是北流市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热潮的一个缩影。
今年春季期以来,北流市教育局以“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为主题,在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师生中全面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印行《弟子规》等国学书籍25万册,全市师生人手一册。通过开展“诵经典,唱红歌”活动、短信传国学、国学讲座(论坛)、国学大师巡回讲学、以国学经典建设校园文化、国学经典进课堂等多种形式,助推国学教育不断升温,开辟了全市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
如今的北流市,有30多万人参与学国学、诵经典活动,形成了学生参与、教师参与、家长参与的中华经典诵读良好氛围。不论是在晨曦的朝阳中,还是在傍晚的余晖里,无论是繁华城区还是偏远农村,学校的孩子们都在老师的陪伴下,诵读、学习《弟子规》、《论语》等传统文化;周一升旗仪式时,许多学校的班级还轮流在国旗下诵读。在接受经典文化教育后,家长们普遍明显感觉到孩子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了,在传承经典文化、为人处世、礼貌待人等方面也有了新的进步。
更为令人欣喜的是,北流不仅出现师生学传统文化热潮,成年人也加入咏经读典的行列。在大伦、六麻、石窝等乡镇,还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力量,一种免费的传统文化教育正在兴起:每到夜幕降临时,许多老师、家长和孩子们在一起学习传统经典文化。“朗朗的读书声尤胜天籁之音,享受极了!”一位读过四书五经的老者叹道。
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这是北流市的教育者们提倡咏经读典的初衷。北流市教育局副局长谢婉秋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是中华民族发展和当代社会进步的源动力。离开了这样的根本和源动力的孩子,就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要幸福教育,就必须要传承这样的根本。”
管理规范,让幸福教育有了保证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人民要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教育的普及和公平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打造“幸福教育之城”,就是要让全市的每一所学校都成为高质量、有特色的育人基地,使每一名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使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一起幸福育人,让人人都充分享受到幸福教育的乐趣。要让人人都能乘坐上“幸福教育航母”,就必须要有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这是北流市教育系统的共识。
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管理,是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又是高中阶段教育质量的保证。北流市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借力从2009年6月开始的“广西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年”之机,该市336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以“办好每一个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为目标,全面开展创建常规管理年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该市初步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格局,并涌现出一大批校风正、教风严、制度全、校园美、管理规范、教育教学质量高的学校。
由于管理规范,措施到位,有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踏实基础,北流市的高考成绩年年捷报频传:自2006年以来,该市先后有林柳先、陈权崎、何志杰、陈业懂、蒙卓明、罗棋耀、刘海超等7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考入其它重点大学考生则更多。近年来,北流市先后通过了“两基”工作国家评估验收、国家三类语言文字评估验收和自治区“两基”复查验收、创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县(市、区)”评估验收,先后获得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科研教育先进单位、中国创新教育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首批全区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县(市)。
随着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现在,北流市的教育已由“有书读”进入了“读好书”的阶段。北流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上,在“十二五”期间致力于把北流市打造成“幸福教育之城”的设想。围绕“幸福教育”目标,北流市对全市中小学校重新进行科学规划与布局调整,突出普及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突出公平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突出终身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突出质量核心,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突出以人为本,提升教育幸福指数;突出理念创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突出师德师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目的就是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幸福教育”的温暖阳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自2006年以来,北流市投入学校软硬件建设资金超过10亿元,从区内外各高校引进本科生2400多人,教育环境有了全面改观。现在,北流市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教育工作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不断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该市不断强化软、硬件建设,在经费投入、师资配备上,重点向边远山区、薄弱学校倾斜。继六靖镇在广西率先开工建设面向农村教师的限价商品房工程后,白马、隆盛、六麻等镇规划工作也已完成,正准备动工建设。全市中小学已基本实现了楼房化和远程教育的覆盖,师生的生活、学习条件大为改善,幸福指数与日俱增。
如何让“幸福教育”做到有保证?北流市教育局李如权局长向记者介绍说:“北流教育现在面临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教育部门一定要坚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紧紧围绕幸福教育工程抓内涵,树品牌,创特色,积极把重点工作做成亮点、把亮点工作做成特色、把特色工作做成品牌,不断创造一流的教育业绩,打造北流的幸福教育名片。”李如权局长还向记者透露,由于北流市在创建自治区义务教育常规管理达标县(市、区)中成效大、亮点多、特色显、成果丰,今年下半年,自治区义务教育常规管理达标县(市、区)经验交流会已决定在北流市举行,这对北流市“幸福教育”的有序推进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人人参与,让幸福教育有了源泉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幸福教育要花繁叶茂,家庭社会教育必不可少。
北流市近年由于更多地承接了东部产业转移,许多多年外出打工做生意的父母亲回到孩子身边,让家庭教育走上了良好的发展之路。大伦中心小学和大伦初中虽处于偏远乡镇,但近几年的家校联动机制却进行得有声有色,许多在外或在本地工作的家长纷纷抽空来校或电话或网上与老师们探讨家校联动机制,促进了家校大融合,使家长、教师、学生受益无穷,有力推动了幸福教育向纵深发展。
“实施幸福教育工程,除了依托当地财政支持,还应让全体北流人民共同参与,这样的教育才有持续力。”北流市教育局的何海书记说,“所以我们要向社会各界大力宣传实施幸福教育工程的重要性,使每个人都来参与这一项工程。”
100元,1000元,1万,10万,30万,46万,100万……北流各界人士认识到幸福教育的重要性,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纷纷踊跃捐款,已从2007年下半年捐出的1146万元到现在的6000多万元。一大批企业正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在签定长期捐资助学的协议上纷纷表示,只要企业还存在、有利润,捐资助学活动就不会停止。该市教育局副局长、市教研室主任谢章杰说:“民力无穷呀!我们在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之初,设想的最高目标也就是300万元,结果太出人意料了。”
最近,广西通用商贸公司的董事长黄向平先生,为了清湾镇初中新校区和校园“三化”建设,前后捐资200多万元,并计划再捐600万元建设清湾镇初中孔子书院,这是目前北流现在以个人名义捐出的最多款项。此外,该市捐资助学超过100万元的还有沈鸿、陈泽坚、陈江、六靖顾氏家族等。在黄向平等人的宣传和带动下,北流市各行各业捐资助学踊跃,从八十岁的老人到几岁的娃娃,从耕田的老农到在外的农民工和经商的老板,都纷纷献出了一片片对北流教育的赤诚之心。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引导和依托社会力量的捐资助学的长效机制,该市以“参与捐资助学人数多、募资金额大、资助面广、规范有序、发放及时”等突出特点,成为广西“捐资助学第一县(市)”。
有了助学款,一万多家庭贫困的莘莘学子们,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就这样轻松放下包袱,去完成宝贵学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一大批失学儿童和留守儿童就可以重新走回学校,就可以回到幸福的儿童时光,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快快乐乐地读书成长。
现在,在北流民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助学文化”。企业助学、社团助学、联谊助学、义工助学、宗亲助学、社区助学等公益助学形式的出现并形成潮流,其实就是一种值得大力提倡的善举,是一种充满温情的公益文化。北流市教育局局长李如权说,群众对捐资助学这么热情高涨,其实就是对我们幸福教育的认可和满意;捐资助学不仅重塑了北流人的荣辱观,更推动了北流幸福教育的持续发展。
地址:广西玉林市民主中路6号 玉林日报社
电话:0775-2820239
Powered by:
紫新报通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历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