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1-04-01 第A02版:玉林新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这里温暖如春 |
——市一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侧记 |
作者:□本报记者 詹丽萍 通讯员 陈友新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1713 |
|
|
|
|
|
|
从去年4月开始,市一医院率先在全市开设第一家优质护理试点病房,至今,该院优质护理试点病房已达95%以上,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这里,有许多感人的故事……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市一医院护理部开展优质护理的试点病房,不是完全取消家属陪护,但要通过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使患者家属“只陪不护”,让患者尽量少提对家属陪护的要求,或者不陪护。 今年1月3日晚10时许,民警送来一位无名氏车祸病人,当时既没有家属陪护,伤患者又神志不清,病情危重,全身还散发出一阵阵难闻的腥臭味……当班护士莫婷立即带领实习生快速、熟悉地为伤者进行输液、抽血、心电监护、测体温、为伤者御寒、用热水给她洗脸、擦身、更换衣裤、及时安置让病人休息。经过医护人员一个晚上的精心治疗和护理,终于使伤患者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住院期间,护士薛莲、杨剑萍等耐心地与患者促膝交谈,想方设法与其家人联系。当病人家属闻讯赶来医院,看到患者在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下,病情一天天好起来,连连向医护人员鞠躬感谢。 神经康复科患者丘某,因患脑血管梗塞中风住院,入院时患者大小便失禁,臀部全是尿疹,肛周皮肤潮红溃烂。在病房里得到护土帮忙翻身、喂饭、擦身、洗头甚至擦大便等照顾护理,每个护士对待病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患者的子女对护士们的辛勤付出赞不绝口,称在这里的护理人员不是亲人但比亲人还要亲。 呼吸内科是急危重症病人较集中的科室,为加强护患沟通,清晨一进入病房,护士们就把问候送给病人,关切的眼神,温柔的动作,在工作中一对一的治疗呵护,与病人面对面零距离沟通交流、健康指导,从不同侧面关心了解病人身体与心理变化的需求,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张大爷是该科反复多次住院的病人,今年春节后住院,家属以为同往常一样,并没有多留意。但责任护士梁艺琼并没有因熟悉该病人病情而松懈了观察病情,而是更加仔细密切观察,及时发现了张大爷病情突变,及时组织抢救,成功挽回了一条生命。张大爷治愈出院时,家属来到护士站感谢护土:“谢谢你们的精心护理,你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用细节提升优质护理服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市一医院护理部开展优质护理后的最大收获是病人满意度提高了,护理部发放病房调查问卷2158份,结果显示,优质护理病房的满意度均在98%以上。 为了让病人满意,市一医院护理部的护土们在细节上没少下功夫。在干部病房里,她们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诚心和热心”真诚服务每一个患者,一改以前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护士站等病人求助,主动把岗位定在病房内、病床前,每天上班,除了规定的配药和书写病历时间外,用更多的时间和活动放在病房内,进行巡视、观察、宣教、输液,或者根据病人的需求,做好洗脸、洗头、翻身、剪指甲、脱衣、盖被等日常生活护理。有一位来自陆川的女患者,由于患者和家庭的原因,患者情绪低落,悲观失望,连续几天一声不吭地躺在床上。主管护士梁海群了解情况后,及时对患者做心理疏导和安慰,使患者很受感动。 护士长卢萍在病区巡视中了解到一外地患者在高烧后很想吃一碗热粥,急忙回家为患者煮好热粥端来……像这样细微真诚服务患者的事例,在市一医院病房里数不胜数。 护理质量管理日常化 记者了解到,市一医院优质护理质量管理已经“日常化”。医院设有专职的由临床经验丰富的老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控组。专职质控人员每天都深入病房检查督促护理工作,随时下病房面对面进行指导。同时,该院还设置了专职的护理培训组,既可根据质控组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来安排培训和考核内容,又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完成对高年资护士的考核,促进日常护理质量的提高 该院护理部副主任梁雁芳告诉记者:去年以前,医院考核一般用模拟病人在示范教室完成,而现在护土既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进行,也不知道要考核什么具体项目。也许她正在给病人做静脉输液,两位考官就已经站在了她的身后,而且每一个不规范的操作,都可能会被记录下来。 市一医院还针对医院年轻护士较多,基础技能掌握不熟练的问题,派出护理部主任、病房护士长和专家,分期分批进行一对一的帮助,使全院各临床科护理工作达到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要求,为病友提供高效、优质、价廉、便捷、安全的医疗服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