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1-02-11 第B04版:特别报道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黄埠古桥,追寻郁林最古老的通州大桥遗迹 |
|
作者:□本报通讯员 黎 德 陈 文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2651 |
|
|
|
|
|
|
说到古桥,玉林人都会想起玉林城区的云龙桥和福绵的万济桥。其实论辈分,这两座始建于明清年间的石桥是黄埠桥的晚辈,至少比黄埠古桥晚建500余年。黄埠古桥建于何年?没有文字记载。据考证,黄埠石桥是郁林历史最悠久的石拱桥。 这就是黄埠古桥 天转地旋,岁月流淌,经过太多岁月风雨的冲刷,当年的古桥安在?我们还能看到什么吗? 新年伊始,沐着冬日的暖阳,徒步乡野寻访黄埠古桥。走在乡间路上,望眼四野,田间地头一垄垄冬菜鲜嫩青绿,一派生机,黄橙橙的菜花迎风张扬地摇曳着,在这风冷霜冻的季节里,显得格外的温暖如春。 走山路虽然崎岖难行,但便捷路近。穿过城西塘步岭背,走出尖岭坳,便是宽朗的仁东平原,扭来曲去的黄埠江了然于眼。黄埠江源自寒山西麓太王陂,是南流江西线派生的一条支流。黄埠桥就枕落在清水碧波的江面上。江的西岸是玉州区仁东镇甘塘村,一湾江流绕村而过,村舍临江而建,开门见水,村野间弥散着几分江南水乡的情调和风貌。
没到过黄埠桥,古桥何处寻呢?沿着弯曲的江堤一路找去,见不到古石桥的踪影,茫然中眺望着远去的江流,只见宽阔的江面上飘荡着一片片肆意疯长的浮莲…… “诺,那就是黄埠桥啦!”一个摘菜的老人,迈着蹒跚的脚步走过,指着江弯下热情地告诉我们。老人说姓庞,甘塘村人。他说的桥,横跨在村前的江面上,乍看很气派,细瞧,其实是一条随处可见的乡村水泥桥。呆板冷峻的建筑格调,没有任何可供描写的特征,叫人感受不到一点建筑独特的元素来。 黄埠古桥至少有六百年的历史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黄埠古桥厚实的桥栏壁上立有石碑,上书:黄埠古桥……据传说,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旧石桥崩塌于2002年的一场大水……看了碑文,不胜唏嘘。 古桥,一座历史悠久,独具古代建筑特色,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黄埠古桥湮没了,悠悠的流水,点点滴滴的古桥历史你都载走了吗? “黄埠古桥远不只六百岁。”满脸刻满岁月痕迹的庞大爷,八十五年来一直生活在桥畔边的村子里,每天从桥上走过,记忆中珍藏着许多古桥的故事传闻:“听上辈老人传说,黄埠石桥是郁林州治从古州肚迁至玉林后不久(公元966年后)州府修建的。至今没有千年也有八百年的历史了吧。” 老人抽着长竹水烟筒,吐云吞雾,数着手头津津乐道:“古代最早的黄埠桥是竹排浮桥,后又搭木为桥,但一次次被洪水冲跨,过往的行人望江兴叹,村民屡屡报官请愿,州府无耐,只好出钱修桥,至于黄埠桥也因江而名的吧。” 古代的黄埠江江阔水深,青年时的庞大爷常下河捉鱼,摸到桥墩下全是桶口粗的松木桩。老人说,湮没了的黄埠古桥和现存的仁东大路石桥一模一样,只是黄埠桥大气厚重些罢了。庞大爷介绍,黄埠石桥是三孔拱桥,长20余米,高约6米,桥面宽约3米,从桥墩到桥面均是用方整的青石砖垒砌而成。每块石砖厚40厘米至50厘米,长60厘米至80厘米不等,大的石砖重达千余斤,小点的也有三四百斤,这不禁令人感慨,在古代,全靠人工手推肩扛筑建这座规模宏大的石桥,所付的艰辛多大啊!至于石桥是谁设计的?石砖在何处采凿?又怎样运来?由于年代久远,已无从考究了。 黄埠古桥是玉林古人创造的一大奇迹 黄埠石桥,千百年间默默守护这方乡野;不说文人墨客凭吊题诗刻字,就是普通百姓对它也不太在意,只是偶尔从它身上勿勿走过。其实,这座鲜为人知的乡野石桥,是玉林古人用汗水和智慧创造的一大奇迹。六百年前,一群能工巧匠在建造黄埠桥时,精心设计,不畏艰辛,不用一厘半点的石灰沙浆,硬是手捧、扛撬、绳拉、滚筒、将数以百计的石砖、石板,一块叠一块,一块压一块垒叠筑砌成桥。且缝缭紧奏平直,严实稳当,历经千年风雨洪灾稳固如初。这不仅在玉林,就是全国也是不可多见。据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黄埠古桥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规划考察保护。但终没有等到那一天,古桥就轰然倒塌了。一部厚重的古桥文化历史也随之消没了,实属一大憾事。村民无不惋惜说:“要不是人为炸鱼震裂,古桥仍会伫立至今。” 黄埠古桥不但建工独树一帜,而且造型壮美不俗,蔚为壮观。它的建筑造型与其它石拱桥不同,是古代郁林独一无二的弓背阶梯型石拱桥。桥身弧弯似弓,桥坡两端各有石阶梯五级,石阶高十余厘米,桥面顺斜拾级而上,颇有江南苏桥古朴典雅之韵。无论是谁,漫步桥上都会遐想油然而生。回想古代的黄埠江畔小桥流水,翠竹垂柳,晨雾夕照,与村中的粉墙黛瓦,袅袅炊烟,构成一道安适悠闲与乡野绿色的景致,吸引多少过往的行人驻足桥上,流连这迷人的风景。 古桥看不到了,那么遗迹呢?在桥畔周边寻觅,几块残缺不全,碾痕斑驳的石板在草丛中呜呜地放着悲歌。庞大爷指点着一块车辙痕深达八九厘米的石板介绍,这是铺在顶上的阶梯石板。仔细瞧着这些残留的车碾旧迹,还能隐约领略出一点古桥的风采来。 倘徉江畔沉思,在原始独轮车盛行的古代,建这座阶梯石拱桥方便出行吗?“听老人传说,黄埠石桥始建于宋南北朝什么时候?或许那时郁林古州还没木轮车呢?”老人还怕我们听不懂,接着说“郁林盛行使用木轮鸡公车是什么时代?听传说是明朝清代始使用的。”末了,他还风趣地说:“单个人推车上拱桥难上,要多个人帮手才过得去……年长日久车碾多了,台阶上就碾出一道深深的痕来了,车也好推上去了。” 黄埠石桥是贯通郁林南北向的交通要道 有桥就有路。古代的黄埠石桥是贯通郁林南北方向的交通要道。村民说的通州大路穿桥而过,从黄埠桥往南经里达村,出尖岭,过城西西望桥头,就是州府郁林了。往北经车塘村,过张心坡,上陈柳圩(现仁厚)直通大平山,翻越六阴山便可去兴业城隍、浦北寨圩等地。 1924年,贵兴郁公路修建前,玉林往北去的古道有两条,一是黄埠桥古道,二是三山雅桥古道。黄埠桥古道取捷径近,一路尽是山岳田垌,比三山雅桥古道安全便捷好走多了。故而旧时南来北往的行旅客商,官差民丁,都是从黄埠桥络绎而过,古道上留下了绵延万里的历史足迹和说不完的故事。 1921年初夏的一个傍晚,黄埠桥古道上马蹄声急,几个身着黄色官服的军人扬鞭快马向北飞奔而去。约莫半个时晨后,一队背枪扛炮的军队随后跟进,夜暮下鱼贯而过的队伍绵延长达1里……是兵是匪?村民都关门避祸,谁也不敢开门看个究竟。第二天,有人在路边拾得一颗大慨是七九枪子弹,还有两双旧军鞋……过了很久,才知道是李宗仁兵败广东,撤回玉林后退回兴业。为了避免麻烦,部队大路不走绕小路,连夜火速开进兴业枫木馒头坳驻扎,进而退隐六万山,伺机重出江湖,打拼天下…… 流光已逝,当年的古桥,古道已淡出历史的舞台。但记忆隐逸,遗韵悠悠。而今,古桥江畔的村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兴旺繁盛,一派时代的蓬勃生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