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1-01-22 第A02版:玉林新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金湘军韩元利接受新华社专访 |
|
|
|
|
|
|
(上接A1版)放大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的平台效应,积极推动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集中,扶持做强一批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1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培育壮大生猪、三黄鸡、林业等14个百十亿元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创建广西现代农业示范市;四是推动非公经济“井喷”发展,在打造泛北部湾中小企业名城上实现突破。发挥玉林民间资本雄厚,非公经济发达的优势,实行“四放宽五不限”,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推动非公经济“井喷”发展,促进非公经济总量上规模、结构上档次、质量上水平,加快创建广西非公经济示范市,全力打造泛北部湾中小企业名城。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开放战略,深化与东盟国家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合作,全面融入泛珠三角、泛北部湾经济区,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广西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市;五是推进城镇化跨越发展,在建设创业宜居区域性中心城市上实现突破。围绕打造100万人口的大城市的目标,加快推进“玉州-北流-福绵”一体化,高标准、规模化、组团式推进玉东、玉柴和龙潭三个新区建设,不断提升中心城市的承载力和带动力。坚持集约发展县城和重点镇,创新农民向城镇集中的“低成本进入、低成本留下、低成本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镇化跨越发展;六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重铸“岭南都会”新优势上实现突破。坚持大建市场、建大市场、大建物流、建大物流,全力打通出海出省的大通道,加快建设豪德桂中现代商贸物流城、玉林无水港、交通物流基地、机电设备物流中心等四大百亿元物流园区,做大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等10个百十亿元专业市场,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打响“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市”品牌,再造“岭南都会”新优势,加快构建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七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打造“国家森林城市”上实现突破。建设一批城市“绿核”、“绿轴”,打造南流江清湾江百里景观长廊,提高森林覆盖率、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级生态市;八是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上实现突破。深入实施“质量兴玉”战略,全面实施千百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军企业,促进优势产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跨入全区、全国乃至世界先进行列,打造一批龙头科技企业,推动“玉林制造”向“玉林创造”大步迈进。 韩元利指出,“十二五”是玉林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下一步玉林的发展思路是:围绕一个主题、贯穿一条主线、突出一个重点、推动三化联动、建设三个基地、创建三个示范。我们将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贯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突出统筹城乡发展这个重点,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加快建设广西三个示范市。要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紧紧抓住项目建设特别是交通建设不放松,努力构建“通江达海”的现代交通网络。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积极融入和参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开放开发,加快玉林由内陆城市向临海城市转型,大力发展临海产业。要发挥玉林的民营经济优势,大力推动全民创业,实现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的“井喷式”发展。此外,要做好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抓好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涉及民生事业发展,开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推进民生改善构建和谐社会 在回答新华社记者关于改善民生的提问时,金湘军指出,民生问题始终是玉林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做大蛋糕、做好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强化基本公共服务,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努力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让全体玉林人过上幸福且有尊严的生活”。具体来说,要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富民优先,鼓励全民创新创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全区水平,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二是坚持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实行财政向农村和弱势群体倾斜的政策,继续加大投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扎扎实实办成一批群众得实惠的实事好事,促进民生持续改善;三是坚持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确保城乡广大劳动群众充分就业并实现体面劳动;四是坚持抓好社会保障这个民生之基,着力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使全市人民都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五是坚持均衡发展城乡社会事业,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金湘军指出,玉林之所以能够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关键是有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必须时刻绷紧维稳这根弦,坚持统筹抓好第一要务和第一责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力气,认真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全力创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市。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四个加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健全完善市、县、乡三级信访接待中心和“一站式”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的机制和措施,畅通信访渠道,形成“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的工作体系,切实把信访问题解决在初始、解决在当地。建立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二是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维稳工作;三是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坚持固本强基,切实抓基层、打基础,筑牢维稳第一道防线;四是加强统筹协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举措,把群众最期盼、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维稳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投入更多财力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和谐因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