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1-01-21 第A04版:文体新闻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相信未来的力量 |
——记新年前夕致未来的10封信 |
作者:□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王攀 王橙澄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2043 |
|
|
|
|
|
|
2010年年末的一天,10封来自社会各阶层的“致未来的信”,表达了许许多多中国人的苦与乐、期待与梦想,犹如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见未来,也温暖每个人的心灵…… 2010年的最后一天,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通过互联网,搜集齐了来自中国各地的10封“致未来的信”。它们的作者,有乌鲁木齐街头正在创业的进城农民,有正在筹款为母亲治病的创业大学生,有上九天揽月的航天专家,有下五洋“捉鳖”的浙江企业家…… 尽管简短的话语描述时间长河充满挑战,但“未来”一词无疑仍能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灵感。这些来信或长或短,喜悦与担忧并存、期许与批判并行,但因为相信未来,人们尽情地呼喊、表达、建议;因为相信中国前进的步伐不会停止,人们满怀希望,充满力量。 愿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照见未来,也温暖每个人的心灵。 ■■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有5年规划;在它的背后,是一份更宏大的5年规划 “小美: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你是不是已渐渐成熟起来,过上了你想要的日子?不再为生活的温饱而奔波,不再一个人孤独的过了呢?” 在2010年即将过去时,“80后”的“蚁族女”小美,“画”下了一封致未来的信。她曾根据自身故事创作了“蚁族女慌慌都市打拼记”,成为天涯贴图专区中的热帖。 小美说:“不管怎么样,记住,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健康、平安、开心地过好每一天,就算遇到挫折,也不要磨灭热爱生活的态度……加油,继续前行。” “继续前行”,这也是甘正权的选择。2010年下半年,为了给久病的母亲治病,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在合肥琥珀街道大学生创业街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创业,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维修电脑、销售电脑周边耗材,近期的目标,是在即将到来的2011年,拥有属于自己的店面。 在致未来的信中,他给自己写下了一份“5年计划”:“我要用5年时间,挣足20万元,帮助母亲换肾,让母亲多活几年,让母亲能看到我成家立业。” “现在看病实在太贵了,只要住院,每月最少花掉1万多元,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这是个非常严峻的考验,很多人为了不连累亲友就自愿放弃了生命。” 人们选择5年这个数字,也许只是偶然,但每一个读信的人,都会想起那份名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厚厚报告。从“促进教育公平”,到“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到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那份报告清晰勾勒出中国未来5年的发展路径,也让人们对民生领域改革充满期待。 ■■国家发展一日千里,也面临艰难险阻,人们有信心打破束缚努力前行因为相信未来中国会有更多的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办企业25年、自嘲曾“三起三落”的赛特流体控制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潘宝要写下一封致未来的信,“不为我自己,而是为更多的有市场前景、潜力巨大的中小民营企业说句话。” “国家这两年来没有少拿钱支持我们企业,可没有多少落到我们小企业头上。现在资金上哪怕一点毛毛雨,都能让我喘口气!写这封信,总要带着期望!我们需要国家更大层面的产业政策扶持,尤其是不能光让资金都流到股市与房市上。”在“致未来的信”中,李潘宝直抒胸臆。 是的,人们有理由期待更富生机与活力的发展前景,因为相信未来。 ■■千秋家国梦中既有大国崛起,也应有和谐发展,而这同样书写了世界的未来 写给未来的信,也承载着大国之梦、强国之梦。 2010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型号主任设计师李聃度过了足以让自己“铭记一生的一年”。在这一年,他所参与设计研制的CZ-3A系列火箭创造了中国航天历史上在一个自然年份中发射数量的新纪录。在共和国的61岁华诞,他有幸以一名指挥员的身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亲历了嫦娥二号卫星的发射任务,整个过程非常完美。 他说,嫦娥奔月,既是对祖国的献礼,也是对所有中国航天人辛勤工作的褒奖。中国航天人有信心、也有能力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希望通过我们脚踏实地的努力工作,能够确保今后每次火箭发射任务都能取得圆满成功;能够最终实现国人的登月梦想;能够扩大中国运载火箭在国际发射服务市场的份额,提高中国航天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 人们仰望天空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大地。在2010年因为老家房屋遭遇强拆而向山东省潍坊市市长发出公开信的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王进文说,中国的发展“正如舟穿三峡,扬帆东海,大方向是确定的”。 他说,当务之急是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从纸面落到地面。正是有了千百万个我们想要的家,才组成了理想中的“国”。在他的梦想和追求中,要“让社会少了戾气,多了祥和。” 同样仰望天空,慈善家陈光标正在上中学的儿子陈启正说,也许未来他会和父亲一样成为千万富翁、亿万富翁,也许他会成为一个普通人。“如果我成为一个富翁,我会和父亲一样从事慈善事业,做一个“善二代”;如果我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人,我也会做力所能及的善事,让自己生活过得充实而富有爱心,让自己的人生之路阳光灿烂。” (参与采写记者:周劼人、熊润频、刘娟、李亚彪、吴俊、邓敏、陈玉明、张丽娜、李靖) (据新华社北京12月31日电)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