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1-01-14 第B04版:特别报道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男子20余年为400名贫困儿童建立帮扶档案 |
|
作者:□郭志昆 吕士永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1617 |
|
|
|
 |
刘向阳:用镜头改变108个孩子的命运。 |
|
|
|
|
一架不离身的相机,365个村庄的奔波,20多年的坚持,400多份不幸孩子的档案,刘向阳用暖暖爱心把这些融合起来,搭成一座温馨驿站,用镜头改变了108个孩子的命运。 刘向阳,河北省十大热心肠人物,他用一万多卷胶卷、几十万张照片见证了他的爱心之旅。 聚焦失学儿童建立400份档案 1985年夏天,品学兼优的刘向阳在初中毕业前夕,妹妹得了重病,治病不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负了很多债,懂事的他只好含泪离开心爱的校园。从此,小小年纪的他背起行李到北京的建筑工地当小工,在外打工半年多时间里,身体单薄的他不得不和大人一样去参加繁重劳动,还被打被骂,饱尝生活艰辛。 后来,他意识到要学会一门技术才能谋生。于是,他选择了搞摄影,经过百苦千辛才凑够钱买来一个华夏135型照相机。从此开始了艰难的摄影之旅。 1986年的一个秋日,刘向阳骑车到曲阳县西良峪村采风时,看见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穿着破旧的衣服,蓬散着头发,孤独一人在一个破落院子里玩,刘向阳关心地问:“你怎么不上学?”孩子说:“俺奶奶没钱!”这个孩子叫李伟,几年前父亲死于一场车祸,母亲改嫁他乡,他与奶奶相依为命。李伟的奶奶说起这孩子,哭得十分伤心。刘向阳感到一种揪心的痛苦,他想到了当年的自己,没有任何犹豫,把身上仅有的7元钱给了李伟,并给祖孙俩拍了几张照片。 临走时,刘向阳抚摸着李伟的头说:“我去想想办法,让你也能上学。”于是,他将这组饱含同情和爱心的照片送到县团委,县团委很快为李伟联系了一所免去学杂费的学校,李伟终于重返课堂。 从那时起,刘向阳便立志用手中的相机去聚焦失学儿童,通过摄影让更多人去关注、帮助他们,使他们重返校园。20多年来,刘向阳共拍摄了生活在极度贫困中孩子的照片13000多张,为400个失学儿童建立档案,并将这些照片、资料发布到网上,呼吁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给予关心和帮助。在他的努力下,目前已有108个孩子得到了救助。其中有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有的孩子已经参加了工作。 增色豆蔻年华用镜头呼吁生命 刘向阳不仅用相机关注贫困失学儿童,而且,把浓浓爱心聚焦到那些病危儿童身上,用光影记录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曲阳县恒阳中学即将高考的19岁女孩马兴伟,因肺结核性肠粘连,生活垂危,刘向阳得知消息后,通过各种渠道募集捐款4万多元,解了女孩治病费用的燃眉之急。 20年前,曲阳县孝墓乡北孝墓村刚刚学会走路的闫春茹便永远失去了父母,从此,这个被命运遗弃的孩子跟着独身的伯伯过日子,但伯伯长期有病,总是照顾不好她,使本来就可怜的小春茹显得更加凄惨。如今,20岁的闫春茹通过辛勤劳动已成为当地一名致富能手,她常对别人说,如果不读书,她一定没有勇气坚持下来,是知识让她有了信念和力量,而能让她重新进入学校的就是她的叔叔刘向阳,她一辈子都会感谢这位恩人。 在刘向阳自己资助的孩子中,有20多人都认他为“干爹”,这包括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的男孩张二狗。张二狗父亲常年有病,母亲靠耕种几亩薄田维持生计,因为他经常和狗在一起玩儿,村里人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二狗子”。后来,应张二狗父亲的请求,刘向阳让孩子随了自己的名字,改名叫张向阳。2008年,在刘向阳的多方努力下,张向阳被送到北京中国少儿文化基金会办的打工子弟小学免费上学。由于学习优秀,身体素质好,2010年3月,他被中国棒球队少儿班教练发现,抽调到中国棒球队少儿班学习棒球。 曲阳县365个村,大部分村干部都留有刘向阳的手机号码,他告诉村干部:“只要孩子上不起学或有特殊困难,就给我打电话。”刘向阳的大爱如一颗石子,投入社会这个湖泊里,激起了一圈圈的爱心涟漪。刘向阳曾自筹资金,在曲阳县城街头搞起了以100名贫困儿童为题材的“远山的呼唤”摄影展,一万多名参观者感叹不已,纷纷为贫困孩子们捐款捐物。“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帮扶行列,使更多生活在贫困中而濒于失学的孩子、重病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地生活。”刘向阳欣慰地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