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1-01-14 第B04版:特别报道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无标题 |
——记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钟佐燊 |
作者:□本报记者 詹丽萍 通讯员 陈孟琼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2438 |
|
|
|
 |
一辈子和水打交道2005年国庆期间,钟佐燊教授在天安门广场留影。 |
|
|
|
|
钟佐燊教授说他最喜欢的两个字就是“认真”。他认为他一生取得一点成绩都是“认真”的结果。 战胜困难发奋读书 1935年5月,钟佐燊出生于陆川马坡区良厚乡。小时候,插秧、打柴、割稻子、放牛等样样农活都干过;尽管家境不是最穷的那一类,但是要支持他读高中也困难,好在他有在玉林工作的姐夫的支持才读完高中考上大学。在大学5年,他靠全额助学金和姐夫、姐姐的支持才完成了大学学业。 1955年夏天,20岁的钟佐燊从陆川高中毕业,响应祖国的号召,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今为中国地质大学),成为该校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钟佐燊克服了语言等方面的困难,努力学习,年年成绩优秀。1960年大学本科毕业,被学校免试留校攻读研究生,攻读水文地球化学方向,1964年研究生毕业,由于成绩优秀留校任教至今。 献身教育无怨无悔 在长达40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生涯中,钟佐燊一向努力工作,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为本科生授课,成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而呕心沥血,先后培养了硕士生8名,博士生35名。参加编写了“水文地质学”、“环境水文地质学”和“水文地球化学基础”等全国通用教材。由于教学成绩突出,1995年被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教学方面,钟佐燊对业务是精益求精,对学生则严格要求。硕士生和博士生常跟他说:“钟老师我们都怕你。”他问学生:“你们怕什么?”学生说:“我们做报告的时候或进行论文答辩时,最怕你提问题。因为你提的问题,很多我们答不上来。”他带一些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学习期间他批评他们很多,但是毕业后,学生对他都很亲。学生说:“正是由于老师的严格要求,在工作后我们都受益匪浅。”他就是因为在教学方面成绩突出而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的。 他一生最难忘的事是,他亲手培养了一批硕士和博士生,他们有在国外的、有在高校和科研单位工作的,有当公务员的,还有当副部长的,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这是当老师最高兴的。在他2005年70大寿时,学生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生日庆典,这是他一生最难忘的事情。 潜心钻研成绩辉煌 钟佐燊学的是水文地质,研究的是地下水,特别是研究水污染问题,一辈子和水打交道。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钟佐燊参加环境污染治理项目研究,1973年至1976年,参加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地下水污染部分)研究,是子项目负责,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6年至1980年,参加北京东南郊环境质量评价及综合治理(地下水污染部分),为子项目负责,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连续三年参加国家攻关项目:1981年至1985年,参加北京高碑店污水系统污染综合评价和综合治理的“六·五”攻关项目,为子项目负责,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至1990年,参加污水土地处理的“七·五”攻关项目,为子项目负责;1991年至1995年参加淄博地下水石油产品污染治理的“八·五”攻关项目,为子项目负责。此外,1995年至2000年,还分别负责两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分别为微量有机污染在地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地下水系统中非混溶污染物迁移规律及去除机理的研究。 经过多年水污染方面的研究,钟佐燊深感我国水污染的严重,总想为祖国的碧水蓝天做一些有益工作,经过多年研究的积累,1999年钟佐燊教授领导的研究集体提出了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即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简称CRI),并在河北省涿洲市进行了野外现场小型试验。试验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结果证明,采用一定颗粒级配的人工填充天然河砂替代天然砂土,并掺入一定量的特殊填料,既保证有较高的水力负荷,又能满足出水的处理目标。 河北省涿洲市小型试验(每天处理20平方污水),从1999年10月开始,经历了一个北方寒冷的冬天,他指导的一个博士生何江涛住在现场进行试验,他也经常在现场陪着他,迎着寒风与又黑又臭的污水打交道。“既保证较高的水力负荷,又能满足出水的处理目标”的意思是,处理场地单位面积处理的污水量较多,而且达到国家规定的处理标准。 所有工程的研究,在进入正式生产时,都必须进行一定规模的小试和中试,污水处理工程也是这样。污水处理研究的中试规模要达到每天处理100至200方污水。钟佐燊经常陪着他的博士生张金炳在现场做试验,共半年。“最佳的淹水和落干的水力负荷周期”意思是,CRI处理系统是不断把污水投放到快渗池里,等污水往下渗干后,过一段时间再投放第二次,这样快渗池里就经历着不断的淹水和落干过程,第一次到第二次投放污水所需的时间为水力负荷周期,第一次和第二次投放污水用多少时间污水处理质量最好,这就是“最佳的淹水和落干的水力负荷周期”。在污水往下渗过程中,产生各种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使污水得到净化,只有采用最佳的淹水和落干的水力负荷周期才能达到最佳的净化效果。 自2001年开始,钟佐燊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进行合作,在深圳进行了CRI系统的中试,该研究获得了两项重大突破:一是确定CRI系统对处理生活污水的水力负荷值,一是确定CRI系统最佳的淹水和落干的水力负荷周期,其成果为后续污水资源化实用工程的工艺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2001年11月在广东省东莞市华兴电器有限公司建成了第一个实用工程,开始了CRI系统在生活污水处理领域的实际应用,它为CRI系统的推广应用积累了实际运行的经验。“人工快速渗滤污水处理系统装置”于2004年9月申请发明专利,2006年11月获得授权。 工程实践证明,与常规污水处理方法相比,CRI污水处理系统具有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和出水质量好的优点,该技术已在全国各地推广,目前已建成的CRI污水处理系统工程有:广西阳朔、兴安和鹿寨,广东深圳、东莞,江苏涟水,山西阳泉等几十处。 在参与污水处理研究的同时,钟佐燊还参加了许多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他的许多论文和见解得到与会者的赞赏。1991年他参与编写出版“城市污水土地处理利用设计手册”专著,1993年出版了专著“污水快速渗滤土地处理”(负责全书修改定稿)。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