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1-01-05 第B03版:民生服务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近日,教育部又公布了一批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试点地区,广西成为试点地区之一。在试点工作中,教育部要求广西要从整体上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减负已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 |
教育界人士“问诊”减负,盼有效教育深入推进 |
|
作者:□本报记者 邓林燕 来源:玉林日报 字数:2300 |
|
|
|
 |
小小的个子,大大的书包。 (本报记者 谢艳红 摄) |
|
|
|
|
课业负担重,学生期待减负 在采访中,不少中小学学生、家长、老师都反映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原本无忧无虑的童年却要背负沉重的学习压力。一位姓黄的家长告诉记者,她的女儿如今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学习能力比较强,做作业速度比较快,在学校属于优等生,但是每天拿回家的家庭作业一般要写一个小时才能写完。为了让女儿强身健体,黄女士为女儿报了跆拳道兴趣班,每天晚上由于女儿完成作业的速度较快,黄女士的女儿还可以参加跆拳道训练一个小时。但是,据黄女士观察,跟她女儿一个兴趣班的其他孩子,经常因为作业多而耽误了训练。虽然,“女儿可以学习、锻炼两不误,但我还是希望孩子可以不用做那么多的家庭作业,希望女儿能有更多的时间看一些课外书,丰富课外知识。”黄女士期盼道。 相比之下,陈先生的女儿豆豆,学习成绩一般,做起作业来就没那么轻松了。豆豆目前念小学五年级,每天晚上,回家一放下书包,练习40分钟钢琴后,吃晚饭。吃完晚饭,豆豆就开始写作业,从7点多一直要写到9点半以后,每天至少写2个多小时的家庭作业,都不一定能做完,熬到十点才能上床睡觉。“没办法,现在小学生作业太深了,我跟她妈妈书读的少,孩子问我们很多题目我们也不会做,只能让孩子‘自力更生’。”陈先生无奈的表示。为了让孩子学起来更容易些,陈先生将豆豆送进一家周末补习班,豆豆的周末一般都这样度过星期六全天和星期天早上补习语、数、英,星期天下午学钢琴。“孩子很忙,就连周末回家陪奶奶吃饭都要抽时间。” 正在上初中二年级的小陈同学也表示,目前他们的课业负担非常重,学校也会经常组织一些大考、小考,练习题、试卷似乎总也做不完。“我们现在最怕双休日,一到星期五最后一节课,语文老师来了,数学老师来了,外语老师和物理老师也来了,所有任课老师都来布置家庭作业,双休日比平时的上学时间都累。” 深化推进有效教育能减负增效 近年来,自治区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正如火如荼,我市一直都在探索课改之路,从2004年起玉州区实验孟照彬教授的EEPO有效教育体系,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全面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与拓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那么有效教育的高效课堂能否减轻学生负担?记者采访了玉州区七中校长陈强,陈校长2010年刚调到七中当校长后,大力推行有效教育,主张以活动为载体开展教学工作。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课堂上老师讲课,再通过课后作业把知识点巩固,这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重要原因,现在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就拿7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天要上七节课,假如一门课布置10分钟的家庭作业,学生就要完成70分钟的家庭作业。如果课业负担太重,学生通过Q群,就可以得到标准答案,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几乎没有什么效果。有效教育,改变了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老师可以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得以解脱,学生也不需要进行疲劳的题海战术。主动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学效率就明显提高了,就拿数学来说,同学们在进行分小组讨论过程中,一人提出一个疑问,小组成员再进行探讨,同学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将该知识点进行强化,多次强化之后,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记忆不仅能做到终身难忘,也可以运用自如,学生不必靠重复做题来强化记忆。此外,在数学课堂上也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思维扩散能力。我们也惊奇的发现,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心态好,后劲十足,思维扩散,而且能说会唱。 应试大环境不变,学生减负难以真正落实 采访中,不少家长质疑为何实行有效教育之后,孩子的负担没有减下来,学习成绩也没有明显提高?“用学习成绩来衡量有效教育的成果,这是不科学的,有效教育提升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应变能力,使他们日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求。如果单纯的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应试教育的标尺来衡量有效教育是一个误区。”七中陈校长坦言。 一位教育界人士道出了原委:学生考不上高分,难以进入好的高中,好的大学,没有好的文凭找工作又成问题,学生归根结底免不了各种考试。考试很多题目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考生的想法再新颖,与标准答应不符还是不得分,所以应试教育大环境没有改变,有效教育的发展就会遇到瓶颈。他形象地表述:有效教育犹如吹气球,气球吹的再大,当遇到应试的考试制度时,这个气球还是要扎起来。 东环小学教务主任韦煜华,作为一线教师她对有效教育也有着无限感慨,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和教师资源。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大致为老师先在课堂上阅读课文,逐段讲解,然后概括段落大意,拟出标准答案。这种教学方式,无异于把一个班60个学生放进一个模子,一道题只有一种解法,一个角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上完课再布置一些课后习题,抄抄写写,老师乏味,学生也没有任何兴趣。但是在有效教育课堂上,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在上《刘胡兰》这一课时,因为当时的年代背景与现在孩子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差异,学生们上课到时候很不理解,脑子里会呈现很多疑惑。讨论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学生的感受和收获时。不少学生就认为刘胡兰傻,完全不用死,可以拿着两个银元逃走。有的认为应该像刘胡兰一样英勇就义。老师稍加引导,同学们分正反双方进行辩论后,孩子们对于刘胡兰的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都积极寻找灵活脱险的办法。同学们学到的知识超越了教材,又不觉得累。即使不布置家庭作业,孩子们都已经把知识点掌握了。但是为了保证学生的成绩,学生必须要机械的记忆或识记一些应试的东西,现在老师既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要保证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课业负担重自然难以避免,不过近年来考试题型越来越开放,给推行有效教育的老师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鼓励。 |
|
|
|
|
|
|